中国之治的“制”胜之道

中国之治的“制”胜之道

摘要: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永远不会止步,只会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永远不会止步,只会在坚持和巩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国泰民安,繁荣发展。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需要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的视角,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574219272849

积淀深厚的制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内生演化、长期发展和不断改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蕴含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传统治国智慧;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蕴含着“民惟邦本”“敬德保民”的传统民本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蕴含着“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的传统崇法精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存哲学;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传承历史和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

党性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逻辑。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要坚持党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人民至上的制度追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至上,是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治理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行政体制,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走共同富裕道路;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制度之力最大限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的成功密码。

民主集中的制度张力。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原则,是党和国家制度的显著特征。这种制度设计体现在党和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在党和国家组织制度方面,坚持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相统一,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在党的领导制度方面,党总揽全局并不是包揽一切,协调各方并不是代替各方,把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落在把握方向、凝心聚力、促进发展上,把对各种组织的领导落在保证它们按照党的要求依法依章、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上,使它们既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又充满创造活力;在国家行政体制方面,明确由党中央及其相关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落实好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强调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明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国一盘棋,党政军群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既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做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的“动车效应”,凝聚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与时俱进的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凝练固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永远不会止步,只会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永远不会止步,只会在坚持和巩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伟大思想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朝着更加定型、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与时俱进的制度品格,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生动写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的首位,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于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党和国家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