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刘玲玲: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2)

(二)新空间——“大湾区”

我们过去没有像现在这样考虑城市群的布局,一是不具备条件,即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经验来看,我们曾一度采取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二是我们过去还没有把握中国的国土、近海不会发生战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的政策条件与国家安全条件都已具备,可以开始推进中国版的“模范城市运动”,并发展中国的“大湾区”了。

从现在各个城市的抢人大战来看,我们已经开始了这场中国版的“模范城市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在生产力提升方面,将出现两个增长极:其一是以湾区经济为依托、以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群,其二是以特色经济为依托的县域开发,包括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将是中国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趋势与途径。

从各国湾区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东西海岸的主要产业聚集,包括能源、制造业的聚集基本上都是在湾区,因为船运是最主要的物流方式。因此,从这个逻辑上讲,湾区经济是符合经济学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的。同时,沿海城市的宜居条件也比较吸引年轻人,进而促成了从能源、制造业到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配置,即形成了美国东西海岸的城市群、城市带。

日本东京的湾区经济发展则遭遇了明显的“超大城市病”问题。年轻人向城市中心聚集,政府寄希望于以建设东京的伴城——筑波来解决“超大城市病”问题。然而,这一造城运动没能赶上好时候,日本遭遇了经济危机,而筑波也没能成为日本人设想的美国硅谷。在解决“超大城市病”问题方面,以色列就做得比较好。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大城市之一,随着人口资源的聚集,出现了“超大城市病”问题。于是,以色列就在海法这个地方造了一座新城。目前,海法成为了以色列的第三大城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并以海法国际电影节闻名于世界。

我们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也应依照湾区经济的逻辑,以高效聚集资源为目的,实现好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尊重经济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到2020年,我们的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70%。同时,户籍城镇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让大家“搬家”,就必须解决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这也是全世界所有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到那时,中国将有3亿多人从乡村真正“搬家”到城市里来。那么,中国的大城小城也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和产业,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来接纳这些“搬家”来的人。按照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那就是“三件衣服不脱、五件衣服穿上”。“三件衣服不脱”指的是承包耕地、林地、宅基地,比如承包耕地、林地可以租给他人或农业公司赚取租金收入。“五件衣服穿上”指的是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住房、教育、就业。对此,我们的政府将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上的投入。同时,这也将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难题之一。

关于未来城市群的布局,我们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6个地区性城市群。如此,中国将会有一大批新“一线城市”。这些新的“一线城市”是多标准多层次的,比如商业发展水平、城市枢纽地位、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空间等。2016到2018年间,我国的许多城市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包括西北、西南、中部以及沿海的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等城市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新“一线城市”,同时也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吸收来自乡村的3亿多人口,并形成大城小城相结合的模式。2018年,中国万亿俱乐部城市已经有17个,其中长沙、郑州、佛山等城市有着较大的吸纳外来人口的潜力。

在城市群发展规划方面,“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是关键之一,比如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的9个城市如何实现一体化、大城小城合理分工、城市圈互联互通的问题。此外,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的发展也是我们要关注的。比如,成渝城市群将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以武汉、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要打造1小时、2小时、3小时的经济圈,形成大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另外,环渤海的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也形成了2016年至2035年的总体规划。未来,整个北京、天津、河北的十多个城市也将形成一个环渤海的城市群,促成京津冀地区的更快发展。

(三)城市空间优化——“智慧城市”

我们现在讲的城市空间优化,指的是以“互联网+”“智慧+”为基础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实现产业、人口、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确保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即对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这个方面,主要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比如,巴黎建设的地下管廊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利用;伦敦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的方式,把雨水循环进入自来水系统,把污水循环进入中水系统,实现了对城市水资源和泰晤士河的治理与保护。伦敦的水资源,只要是排出的水都要达到二级水标准。相对的,北京的水资源能达到的标准还只是三级水标准。所以,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伦敦是我们的标杆。

此外,在未来的城市群建设中,北京还有着更长远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所以,在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北京要着手新的规划,尤其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规划。雄安新区,在选址上与北京、天津形成了相距100公里的三角形分布,避免了“睡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疏解了白洋淀地区的人口压力,保护了白洋淀地区的生态;其国土空间开发有七成是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并充分开发了地热系统、地下管廊等城市地下功能空间,使地上地下融合在一起;同时,以水系为隔离带,形成了水资源循环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华北地区淡水产业的发展;配合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水资源综合调配,改善了北京地区的缺水情况;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辅助北京完成非首都功能的搬迁。

北京城市扩张之快,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困扰。相当一段时间,北京因地下采水而导致其地下水位与地表的逐年下降。这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近两年,北京市下大决心,通过填井、引水改善了地下空间的问题,使地下水位上升。

2019年,党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划进行了批复,其中特别强调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历史文脉”“民生保障”“多规合一”“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等关键词。可以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将对中国的大城市建设起到标杆、示范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建设将在地上地下空间、相邻区域合作等方面,特别是科技城、生态水系、民生工程等的建设上拿出实绩。

除了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外,党中央还批准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旨在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深圳由于前身的地理环境限制,要成为先行示范区,需要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展。所以,深圳着重发展了“飞地经济”,即与汕尾合作,未来还可能与惠州有更大的合作空间。通过“飞地经济”合作,深圳解决了空间不足的问题,并以同城化、多规合一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的整体规模效应。此外,在近海空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渔业、农业冷链物流、新的商业模式等的发展上,深圳还有很大的空间。

(四)美国旧城改造的“陷阱”

看过了主要发达国家给我们留下来的经验,我们也要总结好这些国家城市发展所得到的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莫过于美国旧城改造遭遇到的“陷阱”。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搬家”,从1940年到198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以清理贫民窟为起始,再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旧城改造的过程。其中有一些比较好的空间改造的例子,比如在布隆伯格担任纽约市长的时候,他发现纽约有一条产权由政府拥有的废旧铁路,于是将这一空间改建成了步道并增加了绿植。这一改造是纽约人喜闻乐见的,但也是基于政府产权才得以实现的,如果是私人土地就做不成了。但是,美国大量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就是无限制地摊大饼,城市的治安状况、贫富差距情况都非常令人堪忧。这一系列现象根本上是美国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实行的全国高速公路计划。这一高速公路计划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原本应该绕城的高速公路,变成了城市的主干道,甚至把城市的市中心截断。

为什么美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迫于财政、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的双重压力,进而选择了以高速公路开发为手段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效果是,富人住在城市的核心区,中产阶级住到了郊区并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穷人则通过政府的帮助住在了以高速公路相隔的城市另一边。又因为高速公路不设出口,富人和穷人就自然被隔离开了。然而,虽然最初穷人的住房还算比较好的,但在几十年间,穷人没有钱进行修缮,政府也没有钱帮助穷人进行房屋的修缮,而富人、中产阶级更不愿意为此出资,最终形成了旧城改造的“陷阱”。

这一情况也给中国的旧城更新改造提出了问题,即如何避免这种“陷阱”。从2005年到2018年,我们进行了“棚改”,解决了1亿多人的危旧房屋改建、重建工作,改善了大量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不同于“棚改”,中国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旧城更新改造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我们准备用3到5年的时间,投入4万亿,对全国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如安装电梯与便捷通道、增设停车位等。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涉及全国16万个老旧小区、4200万户居民。同时,我们的旧城改造工作也要关注形成新的城市风貌、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上海杨浦区老玩具厂经过旧城改造,成为了新的科创园、文化产业园。再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以及四合院的改造等等。这些旧城改造的成果都使土地、房屋在保留了原本价值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新的价值。

(五)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今天,我们同样要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问题,并且是结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以及空间合理布局来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方针,并作出了“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承诺。相应的,我们也应该建立起针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

由“因城施策”,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避免北京和上海两个超级城市的“超大城市病”,我们在杜绝“摊大饼”、限制常住人口的基础上实施了“30:70”的政策。其中,北京提出高端市场占30%,共有产权住房以及长租公寓占70%,村集体建设土地、国企自有土地可提供长租公寓,共有产权住房只有住的功能,没有买卖、投资的功能;上海是以长租公寓为解决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住房问题的途径。同时,深圳明确了新的改革试点,迎来了房改的“第二次革命”。未来,深圳的住房将分为四类:市场商品住房占40%,人才住房占20%,安居型商品房占20%,公共租赁住房占20%。四类住房面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价格区间,也就是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从住房的类型上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既考虑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又考虑到了民生工程建设,最终实现老百姓“住有所居”。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