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的“文化密码”

祖国统一的“文化密码”

至今不能忘,闻一多先生创作《七子之歌》时所饱含的对于山河破碎的悲怆,更深刻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遭受列强凌辱、被迫割地的艰苦岁月。当时间的车轮伴随着记忆走过20年,那个曾经被迫丢失的“孩子”已经回归祖国20年了。今时今日,当我们习惯性地眺望濠江盛景,早已没有了当初与祖国分离的落寞,眼前只有一幅澳门现代都市图景。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门重回祖国母亲怀抱至今,在“一国两制”方针引领下,澳门坚持“高度自治,澳人治澳”原则,20年里,澳门居民预期寿命从回归初期80.7岁提高到85岁左右,居世界经济体第二位;居民人均月收入从回归初期的4920元增至15000元;居民失业率由回归初的6.3%逐年下降至1.7%……澳门特区正朝着一片向好的势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方针,其中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植根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思想的土壤,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同心脉搏。中国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多文学典籍中就有对“大一统”理论的相关表述,如《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大一统的雏形,“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自《公羊传.隐公元年》中首次提出“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大一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乃至这种主流价值观延续至今。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列强盘踞,中国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曾以《七子之歌》表达祖国痛失河山的悲戚,无数仁人志士为救河山抛头颅洒热血。大一统文化流传至今已植根于每个国人心间,我们有着大一统的情怀,并且祈盼统一,统一不仅仅只是收复丢失的土地,更多是承载着“啊归航啦归航啦,同是炎黄子孙”的情怀。如今,大一统更多体现为鼓舞各民族团结一心、中华儿女同心同行的精神力量。时至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我们在荧屏上或者亲身感受澳门这20年的发展壮阔时更加坚信,正是有了祖国这个强大后盾,澳门才能心无旁骛地谋求发展,才能过上远离硝烟,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大一统不仅仅只是政治上的归属,更是助力发展的摇篮,大一统文化使得华夏儿女心心相连,更是携手同行、共进发展的指明灯。

 依托于中国古老“和”文化,创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世界。《广雅》有云:“和,谐也。”中国之和,深厚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有关于“和”的衍生词更是数不胜数,“一团和气”“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相处讲究和,所以才有了“和美”“和睦”,商人经商要和,因为“和气生财”,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和”;到国家外交层面,也要讲究“和”,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家建设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文化”,在祖国统一这项事业上,和平统一是我们遵循的一贯方针;同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给予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就有了“和而不同”。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有其个性,我们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框架。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这是基于港澳台同胞的切实利益所制定的,事实胜于雄辩,依托于中国古老“和”文化,创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世界。祖国才得以融会贯通,稳中求进,不断向前发展。(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18/1070888.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