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垂涎的冬令美食

引人垂涎的冬令美食

北京的冬天寒意中有温暖,更是有味道的、有趣的,尤其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各种吆喝声,总是让人听了便垂涎三尺。

冬日中最艳丽的色彩,便是冰糖葫芦的颜色。胡同里走街串巷“冰糖葫芦哟”的叫卖声,余韵悠长,尤其是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我们小时候的糖葫芦不像现在有草莓、橘子、黑枣、山药等那么多品种,大多只是用竹签穿着山楂,裹着冰糖。

据传,在宋朝年间便有了这样的做法,而且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早年间人们吃得很讲究: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寒冬腊月冰糖葫芦吃在嘴里酸甜,还很冰。孩子们不仅喜欢吃冰糖葫芦,还喜欢看那一串串插在稻草垛子上的糖葫芦,像一团火,红艳而热烈。

冬日里串着胡同叫卖的不只冰糖葫芦,还有人吆喝“半~空~儿~多~给”,即兜售落花生尚未成熟的果子。因为比花生质量差,所以价格低廉,几毛钱便可买许多,用来磨牙消遣。还有人推辆自行车或担担子吆喝着“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几个瓦坛里分别放着酱豆腐和臭豆腐。这臭豆腐要是配上刚出锅的热窝头,吃起来很香。

说起王致和臭豆腐,也颇有故事。据传安徽人王致和是个文人,因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了臭豆腐。清末,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极受慈禧太后的喜爱。慈禧因觉其名不雅,特赐名臭豆腐为“御青方”。

若是听到有人吆喝“辣菜-刚发好的辣菜”,那便是卖“心里美”萝卜的。辣菜也是冬日里不可少的食品,是京菜中极有特色的。据《素食说略》中记载:“芥圪塔:即芥菜的根。切薄片,以滚水微煮放净坛中,加煮烂黄豆,生萝卜丝,酌加盐,封严二三日,取开食之,甚辛烈。”辣菜的制作多出自大杂院人家之手,胡同里若是有用扁担前后挑着两个坛子,坛上盖着蓝布的,便是叫卖辣菜的。

所有售卖中,最为鲜活的恐是虾米了。这些虾米多是从京城四周的沟渠、塘淀里破冰打捞的,鲜活的虾米在夏日无法保存,到了冬日即便在冰水里也可存活两日。馋嘴的人用一两毛钱将活虾买来,便可裹面炸了饱吃一顿。猜想着齐白石大师是否极为爱吃虾米,常购买虾米养上两日观察再食,若不然画虾怎会如此出神入化?

若是在胡同里听到有吆喝“油炸的,三角哇,虾米韭菜馅儿的”,便知售卖的是京城另一种特色传统名点——炸三角。清《帝京岁时记胜》中有相关的记载:“正月荐新品物,则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老北京人对食虾米有着特殊的情怀,在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中亦可得到印证,其中提及了虾米皮熬白菜,这道菜制作简单但味道鲜美,深得京城人喜爱。

说起大白菜,老北京冬日里家家户户储藏大白菜,堪称京城一景。很多人家会买几十棵、上百棵大白菜整齐码放在墙根儿下或窗台上晾晒,晾晒完了再用报纸包起来。白菜可以炒着吃,抑或做成馅儿,用来包饺子或包子。大白菜作为京城人的“当家菜”,备受青睐。据说相声大师侯宝林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都喜食白菜,老北京的炉肉熬大白菜、炉肉丸子熬白菜,都曾是两家的拿手菜。

炉肉又叫“烤方”“挂炉肉”“响皮肉”,是咱老北京的传统菜,大致的做法是将五花肉晾晒后炉烤;“炉肉丸子”其实就是炉肉切后的残渣子,与淀粉掺和,捏成扁圆状的肉饼,放入油锅内炸,出锅后便成了炉肉丸子。炉肉或者炉肉丸子熬白菜,汤白味鲜,那真是唇齿留香啊。

北京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是日子充满了趣味。那些回荡在胡同深处的叫卖声,蕴含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老北京情怀和浓浓的烟火气,让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