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孝老敬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报告人:肖群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简 介:孝是一种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履行伦理道德义务的规范和要求。孝道需遵守的规范是一个体系,可分为基本规范和衍生规范两个层面。从基本规范来看包括:“事生”,即父母健在时要养亲、敬亲;“事死”,即父母去世后要安葬、时时祭奠,并继承和发展先祖的事业。从衍生规范来看包括:“守身”,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努力光耀门楣不令家族蒙羞;“忠君”,这是孝的内在精神在政治中的一种体现;“尊老”,从尊重自己的父母亲族到尊重所有的老人。
总播放:87
发布时间:2020-01-23 09:35
  • 孝道规范是一个体系,分为基本规范和衍生规范两大类:基本规范是从亲子关系和伦理义务的角度看该怎样对待父母亲族;衍生规范是把一切都看成孝的泛孝主义,指中国古代由孝的基本精神而衍生出的诸如守身、忠君、尊老等延伸规范。

  • “事生”是说你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亲人,可分为三层:养亲与敬亲、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涉及到的伦理要求都非常具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者是总属关系,“事生”最根本的孝道伦理规范就是养亲和敬亲,余下的两条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都可以看做养亲与敬亲的具体体现。

  • 在儒家的孝道理论中,“事生”是大事,“事死”更是大事。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亲祖去世了,该怎么样去对待他呢?要把他安葬好,还要及时、时时祭奠。另外还要继承先祖遗志,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这也是根据孝道的精神提炼出来的。

  • 孝道的衍生规范有很多条,本段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主要分析了护身守身、忠君爱国、睦族尊老这三条。为什么说这三条内容是孝道的衍生规范?它们是如何体现孝的基本精神的?敬请关注。

  • 孝道的伦理精神包括四个字:爱、敬、忠、顺,即爱心、敬意、忠德、顺行。“爱”是一种感情,“敬”是一种意志,二者都是心理的状态,我们称它为“心德”。“忠”和“顺”是行为特点和规范,都是“行德”。本段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为大家逐一分析了代表孝道的伦理精神的四个点。

     

    肖群忠2

    肖群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点击查看课件

    孝是一种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体成员践行伦理义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古人看来,尽孝应该怎么做?需要遵守哪些规范?

    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很多、很细,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比较繁杂,不易记忆,所以在讲完规范这个问题之后,我会提炼出孝的伦理精神实质,以便大家用以指导孝的实践。

    一、孝道规范

    孝道规范是一个体系,在儒家经典文献中关于孝道的论述有很多,我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规范;二是衍生规范。基本规范是从孝的本意,即亲子关系和伦理义务的角度看应怎样对待父母亲族。衍生规范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孝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于是就出现了把一切都看成孝的泛孝主义,由孝的基本精神衍生出了诸如守身、忠君、尊老等衍生规范。比如守身,本意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维护,从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加强自身修养,这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在中国古代,守不守身、能不能确保自身安全,也是一个孝道问题。再比如忠君,它本来是一个政治问题。忠和孝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主要的德目,古人讲究在家孝亲,在朝忠君。为什么忠君也是孝的衍生规范呢?孝是忠的基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就把忠君当成了孝的一个衍生。另外还有尊老,尊老其实是一种社会道德,我们常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成为孝道的衍生规范有一个推演转换的过程:我们的父母亲族是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亲族,更要把这种精神推扩到全社会,敬爱所有的老人,关爱所有的儿童。

    基本规范

    孝道的基本规范可分为“事生”“事死”两大方面。

    1.“事生”的三个层面

    “事生”是说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亲人,可分为三层:养亲与敬亲、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涉及到的伦理要求都非常具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者是总属关系,“事生”最根本的孝道伦理规范就是养亲和敬亲,余下的两条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都可以看做养亲与敬亲的具体体现。

    在儒家的孝道理论中,“事生”是大事,“事死”更是大事。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亲族去世了,该怎么样对待呢?要把他安葬好,还要及时、时时祭奠,这是一个人应该行的孝道。另外,“事死”还有一个比较抽象的伦理规范,就是继志述事,指继承先祖遗志,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这也是根据孝道的精神提炼出来的。

    第一,养亲敬亲是孝道最根本的义务。古代中国是农耕自然经济,生产生存主要依靠人力。人都会有一个从少年到老年,从身体壮实、体力充沛到年老体衰、丧失生产能力的过程,所以老百姓都知道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小时候父母养育孩子,当父辈没有劳动、生存的能力了,甚至有时候得了病,连自我照料都不行了,就要依靠儿子了,要是没有儿子,那就没人管了。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生命传递,代际之间的互养关系仍是如此,它维护了双方的生存权。当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养育我们,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直到长大成人。试设想,如果没有父母的生养和教育,一个人怎么会由那么小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康又富有学识的成人呢?所以我们说“养儿防老”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积谷防饥”一样。

    《孝经·庶人章》里讲养亲时提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庶人”在中国古代狭义指农民,广义可以指市民及所有的老百姓。也就是说作为普通老百姓,你要懂得利用天时地利,好好投入农业生产,为家里屯下粮食,另外还要提高自身修养,对物质财富要有节俭的概念,这样才能养父母。由此可见,古人规定的赡养父母方面的伦理义务是非常具体的。总体说来,养父母要从出钱、出力,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这些方面入手,让他们过上很好的生活。比如过去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退休金,如果你有孝心的话,就要给他们打钱,关心他们的吃穿用度,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举一些反例,通过反省不孝的做法反证出养父母的正确做法。《孟子·离娄》下篇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孟子曾经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其一,“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就是说这个人很懒,前面我们说要好好地生产,可是他偏偏犯懒,不干农活,没存下粮食,那父母吃什么?当然从广义上也可以指现在有些人不好好工作,甚至有的人大学、研究生毕业了,不找工作,待在家里啃老。其二,“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就是说他不光不好好干活,还好吃懒做,耽于不良嗜好,沉迷下棋、喝酒。其三,“好货财,私妻子”,中国古代孝道规定不能“别籍异财”,指的是祖父母、父母尚在时不能另立户籍,分异财产。也就是说你不能给自己搞个小钱柜,或者光对自己的媳妇好,把钱藏起来不给父母花,这种行为是不孝的。其四,“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如果子女在外面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就会给父母带来耻辱。这里的“戮”不一定指杀戮,主要是丢人的意思。其五,“好勇斗狠,以危父母”,指子女在外面惹事生非,给父母带来麻烦,甚至使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

    养父母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养而不敬也是不行的。父母是人,更是亲人,是长辈。人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光是照顾到他们的口腹之欲,给他们吃饱穿暖是不够的,还要敬。《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在回答子游问孝时说过的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人们都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单是养,犬马也能做到,一些动物也会养它的幼子,那么人如果光赡养而不敬父母,怎么跟动物区别开来呢?这段话凸显了“敬”在孝道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去尊重父母?给父母吃的喝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些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总是摆脸子,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说明你对他们的感情不够深。《礼记·祭义》里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是你最亲近的人,又是长辈,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不仅要听话,还要对他们和颜悦色。现在有一小部分人一跟父亲说话就生猛冷峻,丝毫没有对父母的尊敬、爱戴,这种态度会让长辈非常伤心,所以养亲与敬亲同样关键,是最重要的一个伦理义务。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