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清明,中华之节

传统清明,中华之节

三月阳春,莺飞草长。清明节至,山河春满。

传统清明,中华之节

2020年的清明节,基于统筹疫情防控考量,不少地方各类殡仪馆、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将暂停祭扫服务,暂停组织集体公祭、骨灰撒海等群众性活动。4月1日,民政部表示,要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将大力推广非现场祭扫方式,包括网络祭扫、云祭扫、居家追思、开展公益性代祭服务等。

云上祭扫寄哀思,别样清明一样情。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气当中,最为氤氲着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传统的节令之一。从自然的农历节气来说,清明“命蚕妾,治蚕室”,是农耕社会的时序坐标;从祭祖追思的习俗而言,清明又是最能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重大节日。或因如此,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清明,绵延了“家邦式社会”的亲情传统与家国情怀。数千年来,清明成为中国传统的春祭之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中国人的清明节,其博大与宏远,在于它深深契合国人传统的人生哲学——由家及国、由人及天地,承载着人类社会诸多终极命题。及至今日,这个节日在《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制度设计的加持下,赋予了更深厚而鲜活的内涵。祭祖扫墓、敬天法祖之外,更多了对英烈的追思、对英雄的致敬。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清明节,记下了14亿人勇立时代潮头之滚烫初心。

清明,气候微冷,风清景明,既有百花待放之美好,亦有清冷谦抑之高洁。无论是介子推忠义和气节的传说,亦或是与寒食传统相应和的格局,无不张扬着其忠贞、刚毅、隐忍、淡泊、宽容、自省、感恩的群体精神和民族情感。山水清明、思想清明、言行清明……越来越厚重的清明,有了绿色与生态的质地,有了清廉与自省的成色。正是这种中华文化内核之精神与情感,让每一位华夏儿女年复一年地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增益家族成员乃至民族同胞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软实力,更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之治”背后的硬实力。

桃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是属于慎终追远的大日子,清明叫人想家,亦叫人惦念乡愁。小小的邮票、小小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有些哀思穿越千年而萦绕不去,有些遗憾总是催促脚步加速梦圆。古老的农事节气,现代的精神内涵,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加持之下,我们的节日在悄然归位,归于年轻人的价值认同、归于新时代的文化承续。即便是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亦在提醒我们反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姿态。

低碳祭扫,生态清明。文明赓续,人间有情。祭拜先辈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前,让传统清明节多些健康与安全,2020年清明节的文化况味,也许会更悠远绵长。(邓海建)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