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情况,如果家长回答:“你要学会跟别的小朋友相处。”这是讲道理,但是在那种时刻,孩子是有一定情绪的,此时家长的道理安抚不了他的情绪。这时孩子更生气了,说:“可是他不想和我玩!”还是这个问题,“小明不和我玩”让孩子在情绪上有些接受不了。然后家长又说:“你别想太多了,快睡觉去吧,明日就好了。”这时家长发觉解决不了问题,采用了转移话题、逃避的方法。那么,问题解决了吗?没解决。孩子的情绪还在不在?还在。
上述几种家长的应对都没有做好倾听,家长到最后也没有弄清楚孩子到底想说什么,所以孩子很不开心。那么,倾听型的交流是什么样的?我们举个例子,大家从中理解一下倾听型的交流技巧和思路。孩子说:“小明今天不和我玩。”父母说:“看上去你对小明有点生气?”家长感受到孩子有点生气,于是孩子说:“是,我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我再也不想跟他做朋友了。”孩子把自己的情绪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然后家长说:“你有些生气,看样子也有一些委屈,以至于你再也不想见到他了,是吗?”家长还是在感受孩子的情绪,孩子说:“就是,他特别讨厌。”家长说:“小明很讨厌,所以你不跟他玩了,是吧?”以上对话中,家长所用的词都是孩子常用的词,说明家长体察到了孩子的感受。这时孩子说:“可是我如果不和他玩,我就找不到其他人和我玩了。”这是孩子情绪不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小明不和我玩,我很难受;但是不跟他玩,我又没别的朋友”。孩子遇到了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感受,前面的家长都没有听出来,而现在这位家长听出来了。于是家长说:“你不想一个人玩,是吧?”孩子说:“可是他总让我干这干那。”原来是孩子跟小明玩的时候,小明总是指挥他,让他有些不舒服。家长说:“你不想被他指挥,是吧?”家长把孩子内心的感受更加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孩子描述出来。孩子说:“是的,我想和他商量着一起玩。”孩子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清楚了,他实际上是想和小明玩的,也并不讨厌小明,只是想跟小明商量着一起玩,希望小明不要总是指挥他。家长说:“好啊,你可以跟他一起商量着玩。”实际上,家长把孩子找到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重复,给孩子指导,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和认可,同时也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倾听。
所以,如果家长没有用倾听的方式体察到孩子的感受,没有感受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而直接下达命令或者给出建议、解决方法,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因此,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前提是倾听,没有这个前提,规则再正确孩子也听不进去。
总结起来,从倾听到建立规则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就像孩子在野外对着大山喊“你好”,大山回“你好”,孩子就会高兴;如果孩子对着大山喊“你好”,大山回“你是笨蛋”,孩子能高兴吗?孩子在与家长交流那一刻,就是希望家长能给他一个很好的回应。家长要给孩子好的回应,就一定要认真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第二步,邀请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第三步,家长列出想到的解决方法并与孩子进行交流。第四步,去除不好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第五步,与孩子达成协议,建立规则。
下面我用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例子,来让大家理解从倾听到建立规则的五个步骤。比如,一个家里有两个孩子,弟弟2岁多,姐姐5岁多。有一天,弟弟拿了姐姐的玩具,还撕坏了她的书和小画本。于是,姐姐拿起一个玩具敲了弟弟的脑袋。看到这个情况,爸爸跟姐姐进行了沟通。爸爸先说:“我刚才看到你打弟弟了,因为什么呀?”姐姐说:“他总是抢我的玩具,撕我的画和书。”“他抢你的玩具,撕你的画和书,你很生气是吧?”“是,他老这样!他有时候还把我的玩具扔到厕所里……”这时候,爸爸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倾听方式说:“他把你的玩具弄脏了,你自己没法玩了,所以你很难受;你特别喜欢的画和书被撕坏了,你觉得特别可惜,是不是?”当孩子内心的感受被爸爸接收到了,爸爸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尝试制定一些规则。比如,爸爸可以说:“如果要让弟弟不抢你的玩具,不撕你的书,咱们以后该怎么办呢?”姐姐说:“把他送到奶奶那儿去。”“这是一个办法。”“让他一个人在屋里待着,别进我的屋子。”“还有吗?”“把我的玩具都藏起来。”“还有吗?”……姐姐说了几个解决方法之后,爸爸和她一起把这些解决办法都列出来,然后爸爸可以说:“把弟弟送到奶奶那儿去、关在屋子里,还有把玩具都藏起来,这些想法当中,我觉得把他送到奶奶那儿不是好办法,因为送到奶奶那儿就没人管他了,而且奶奶也很累,这个我不同意。让他一个人待着,没人看着他,他可能会摔倒受伤,那也不行。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姐姐说:“那我可以在他进我的房间之前,把玩具收好。”“这是个好办法,还有呢?”“我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放在高处。”“非常好,那既然这样,爸爸还想给你提一个建议:如果弟弟拿了你特别喜欢的玩具或者书,你对他说话的时候和善一点好不好?”“可以。”“然后,弟弟在玩的时候,你能不能也关注他一下,别只顾自己玩?”“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