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第一,根据北京市城市整体定位以及文化建设总体框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具体措施包括: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社会机构要提供体现主流价值的公共文化产品,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庸俗文化、消极文化,提供正能量的产品和服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共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提升文化素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共文化载体,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公共文化空间主旋律高昂。
第二,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有阵地、有空间,使老百姓能够参加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北京市提出了要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身边化,做到触手可及、随时可以参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在2025年之前,北京市要将公共文化设施延伸到街区和市民群众的家门口,构建新型公共文化设施覆盖模式,从原来的15分钟服务圈标准发展到在老百姓身边提供;要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要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做扎实,形成严密的不同层级、不同规模、不同服务内容的设施网;要特别加强大型社区及薄弱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动态调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品质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能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的问题。其中,具体做法包括:以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四个文化”涵养公共文化服务;以“五都一城两中心”惠及公共文化服务,“五都”指设计之都、影视之都、演艺之都、音乐之都、网络游戏之都,“一城”指世界旅游名城,“两中心”指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要构建复合型多层次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百姓点单、政府送菜等多种形式的配送体系,特别是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配送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配送内容;要充分发挥好北京“双奥之城”的资源,打好“双奥之城”的品牌,盘活“双奥之城”的有形资产,发展、传承“双奥之城”的无形财富;要以文化消费升级来助推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要保基本、促公平,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对城市偏爱、对农村不重视;要鼓励专业院团提供文艺精品,社会化企业要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小微企业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能人、志愿者、非盈利组织要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现在,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疫情期间的5G应用、线上平台开发等,可以说科技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下一步,北京市的公共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而且要实现智能化,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其中,主要措施包括: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平台建设,如用户管理、预约、活动查询、设施地图等;要实现公共文化的业务管理智能化,如文化设施的统计管理、设备管理、团队数量等;要推动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充分利用智能化平台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如成套装备的研发应用、对残障人士提供特殊文化服务等。
第六,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提高公共文化治理水平,完善文化民生保障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文化治理融入机制以及市民参与机制;要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总分管制;要推动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个中心”融合发展;要贯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都需要产业来支撑;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效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端文化服务;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要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只有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人才队伍,包括行政人才、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人才、文化单位行政管理人才、艺术创作表演人才、群众活动组织人才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等。同时,业余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众中有很多文化能人以及自发组成的文化团队,能够创造出一大批主流价值观彰显的群众非常喜爱的文艺作品。此外,文化志愿者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作用越来越明显的,我们要保证越来越多的市民尤其是学生,加入到文化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