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昶: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3)

三、重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的内涵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人民群众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工作和事业。基层公共文化主要是指街道(乡镇)、社区(村)这两级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极其广泛、极其丰富,是我们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为群众提供基本服务内容,包括:听广播、上互联网、看电视、看电影、读书看报、看政府公开信息、参加文艺辅导培训、演出排练、文艺创作、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党员教育、校外教育、老年大学教育、科技卫生保健、欣赏文艺演出、文艺作品展览展示等二十大类。所以,从广泛的建设内容来看,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政府、基层党委和文化服务机构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实际需求,在保基本的前提下,明确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产品,增加相关服务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四、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目前还满足不了群众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山区,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山区的文化设施、文化设备都存在不足或不达标的问题,影响了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从全市情况来看,一是城区和乡村之间的布局不合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在山区较少;二是各个区之间的不平衡;三是山区、平原之间的不平衡,有些偏远地方的15分钟文化圈还没有完全建成。

第三,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包括数量少、形式较旧、速度较慢、内容较陈等问题。比如,最新的影视作品不能够送到老百姓身边,既有速度较慢的问题,也有周期较长的问题。

第四,缺少统筹规划和协调。不同部门各行其政,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发挥共建共享的作用,如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没有形成一张网,数字文化资源也没有横向纵向打通,老百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影响了效能的发挥。

第五,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严重匮乏。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受到的问题,包括:待遇偏低,留不住人特别是年轻人,人才流动比较大;从基层人才队伍来看,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老年人占了一定的比例,对于计算机、网络不是很熟悉,也不能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任务偏多,往往一个人要干几个岗位的事情,压力比较大,也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

第六,公共文化经费缺乏。由于个别领导干部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经费的保障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筹资也比较难,渠道较窄,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

五、北京市公共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市未来中长期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

根据《意见》《规划》,北京市未来中长期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是:

第一阶段:到2025年。要建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丰富优质,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完善有力,文化品牌影响力凸显,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格局日益成熟。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群众身边密织设施网络、全面覆盖服务对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要高标准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等一批高品质、高功能性的文化设施,要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载体,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均衡。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基层也要形成三级网络体系:区级实践中心、乡镇(街道)级实践所、社区(村)实践站,要形成合力,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内容。

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指标就是要达到人均面积0.39平方米,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剧场、电影院、融媒体中心、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实体书店等。

第二阶段:到2035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标准总体建成。其中,高标准包括:适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完备、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公共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建立全国六级公共服务体系是了不起的成就。下一步,我们要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引领和文化民生和谐互促,充分释放市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支撑力量。

公共文化设施具体的人均指标要达到每10万人拥有两座博物馆、三座图书馆,人均公共设施面积要达到0.45平方米,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博物馆城市和书香城市。

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价值追求更加高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大幅提升,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

(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在全国率先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如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也是一个体系,包括设施、人才、服务内容供给、社会化参与、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目前,北京也在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这个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要提升全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最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群众要求的不断变化与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怎样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平台体系建设,整合各方面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等;二是文化服务管理水平的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即:通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来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到一个新台阶,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中,优先保证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用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把公共文化服务现在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如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现在很多的基层文化设施是租赁的,特别是城区因为受场地所限,一般三年到期就需要重新再找地方,带来很多的麻烦与浪费。所以,在整体规划中如何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外,在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时,要坚决落实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同步建设移交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要鼓励由老旧厂房腾退等原因出现的各种空间,优先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弥补文化设施不足的短板。

第四,要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与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解决,社会捐助、个人捐献等只作为补充。所以,对于全市来讲,我们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向基层也就是乡镇(街道)、社区(村)倾斜,鼓励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发挥社会的力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