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张志君:中国古代扶贫救灾系列故事及其启示(3)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文人写过同情贫民的诗文,但其中有些人只有心动而缺少行动。很多人都读过题为《悯农》的两首唐诗,“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它们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在不了解唐代历史的人心中,李绅应该是扶贫楷模,但事实上他却是“半截子革命派”“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为官前,李绅确实对弱势群体有心动、嘴动和笔动,并且他还写过另外一首《悯农》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这首诗据说是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诗卷中被发现的。可就是这位以“悯农”闻名于世的诗人在当了大官后,却忘记了初心。

与为官后反差巨大的李绅相比,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属于封建官僚阶层中的另类,虽然他没有李绅有名,但却实实在在地把扶贫由心动迈向了行动。在方观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后不久,在翻阅呈报上来的卷宗时发现,直隶地区每年冬天都有大量流民因衣食无着而辗转于沟壑之间,随时会冻饿而死,遇到灾荒时更是雪上加霜,他感到于心不忍,于是,精心制定了一份救助方案上奏朝廷,请求开设留养局救济流民。

据记载,在方观承的大力倡导下,直隶148个州县设置了561个留养局,平均每县将近4所。据乾隆年间《河间府志》记载,以往没有设立留养局的时候,河间府每年冬天有多达几千人因为冻饿而死,而设立了留养局后,这一数字大幅降低。方观承设立留养局的确是件大功德!

在比较了李绅和方观承的做法后,我们在“话语”层面不排斥李绅,甚至还需要他为扶贫“鼓与呼”,但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困百姓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行动派”方观承。

三、中国古代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解决吃饭问题

扶贫救灾要先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古代有三大“贤母”:孟母、岳母、漂母。人们之所以尊敬孟母和岳母,是因为她们分别教育出了孟子和岳飞。与这两位母亲相比,漂母是连姓名都没留下来的普通女子,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她曾救助了一位历史名人——韩信。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韩信,淮阴人。最初是平民时,生活贫穷,没突出的品行,不能被推举担任官吏;又不能做买卖谋生,经常向人乞讨食物,人们都非常厌恶。他曾向下乡地方的亭长乞讨食物,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想救济韩信吃食,于是每天早晨做好饭后便躲在房间里吃。不再为韩信准备食物。韩信很气愤,最终绝交离开。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