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张志君:中国古代扶贫救灾系列故事及其启示

张志君图片

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精彩论述

点击观看精美课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辈就提出过“小康”社会的伟大理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理想在中国古代只能是梦想!

当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一致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本期报告将以《中国古代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为题,通过若干中国古代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对中国古人在扶贫救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总结。

一、中国古代扶贫救灾故事及其启示:心系百姓

中国古人对扶贫救灾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中一些人为了做好扶贫救灾工作而不顾自身安危。比如,西汉敢于直谏的名臣汲黯就是这样的人。据《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九》记载:“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年,西汉的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一带发生了火灾,汉武帝委派汲黯作为特使前去查看情况。在路过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时,他目睹了当地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的惨状,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于是,汲黯就假托皇帝懿旨,打开了当地的政府仓库,动用了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在当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救灾扶贫活动。赈灾结束,汲黯回朝面圣说,我现在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汉武帝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