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龚觅:从幻想到真实,谈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情感教育》(4)

顺便说一下,中国现代有一部小说开头也是在一艘船上,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的第一句话是“红海早过了”。钱钟书先生是留过英的,他在牛津大学读了硕士,在英国读完书之后到回国之前还在巴黎待了半年的时间。不知道大家看过电视剧《围城》的还记不记得,在1990年葛优演的那个版本里有很多法国的意象,甚至还有很多人说法语。至于为什么说它是现代小说,中国传统小说里不太会这么写。《围城》跟《情感教育》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情感教育》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看看福楼拜的说法,莫罗先生,十八岁的年轻人,新近中学毕业,在进法科之前回到诺让,必须忍受两个月的罪。他母亲事先给了他一笔少到不可再少的路费,打发他到勒阿弗尔(塞纳河下游入海的一个城市),去看他的叔叔,指望儿子有一天能得到他的遗产。这是法国小说里常见的一个意象,如果某个叔叔没有自己的子女,那么遗产就会留给他的侄儿。福楼拜本人就是从他身为名医的父亲那里获得了大笔遗产,因为受到先人的遗泽,他才可以不像巴尔扎克那样靠写小说来还债糊口;也因为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一种比较优裕的生活,他才可以精雕细琢,把小说当作诗歌来写,像诗人一样打磨每一个字的色泽和音质。优裕的生活成就了他的小说创作。而巴尔扎克是不能这样的,他创作小说的有效时间只有二十年,二十年间,他写了将近一百部小说,平均每年要写五部。他的小说写出来是用来还债的,所以傅雷先生讲,在巴尔扎克的九十多部小说里面,他个人认为只有三分之一是值得翻译成中文的。福楼拜一生只有五六部作品,最后一部《布瓦尔和佩居榭》还没有写完,但是每一部都是文学史上的精品。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看到小说中的这些意象,我们能从中读到什么东西呢?第一,这是一个刚刚结束中学学业的大学生或准大学生。请大家注意,在我看来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就是大学生。弗雷德里克•莫罗是一个大学生,巴尔扎克笔下最重要的主人公之一拉斯蒂涅是一个大学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里面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也是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把大学生作为小说当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歌德以来,西方小说中有一种教育小说,或称成长小说。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在我们看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由浪漫主义者变成现实主义者的时候,大学毕业也就完成了这个阶段,这个经历转换的阶段就是大学。这一主题在小说《高老头》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整地读过《高老头》,小说最后写:“高老头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在公寓里面,他两个女儿都不肯来看他,只是打发了家里的仆人驾着马车来,只有拉斯蒂涅一个人到贝尔拉雪滋公墓给他送葬。贝尔拉雪滋公墓在巴黎的东北角,是一个高地。送完葬出来之后已经是华灯初放的时候,拉斯蒂涅站在贝尔拉雪滋公墓上面俯瞰巴黎城,流下了他青春或者他人生的最后一滴眼泪。”这是傅雷先生的翻译,“然后他用欲火炎炎的眼睛注视着巴黎说,现在让我们来拼一拼吧”。这句话说明一个浪漫主义者完成了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

什么叫做浪漫主义者?关于这一点有无数的定义,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来说,浪漫主义就是不接受生活的无情和琐事的人,他心目当中有一个他觉得生活应该是这样的理想的标准。浪漫主义者是最痛苦的,他无时无刻都被理想的华美与现实的颓废、平俗之间的反差所折磨、撕裂,你叫他们世纪的弃儿或是颓废主义者等等都可以。而现实主义者是活得最坦然的,因为他不需要去想象现实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只需知道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不会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也不会有反差所带来的折磨。在某种意义上说,“幻灭”这个词就代表了大学生从浪漫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化。18岁的年轻人弗雷德里克•莫罗显然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何以见得呢?“他留着长发,胳膊底下夹着一本画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典型的文青。“他隔着雾打量着一些不知名的钟楼建筑”,巴黎的地名和建筑名他都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生经验的年轻人。“随后,他向圣•路易岛、老城、圣母院”,现在翻译成西岱岛了,其实就是塞纳河上的一个沙洲河中间的岛,我们今天叫洲,就像鹦鹉洲一样。“在西岱岛上望了最末一眼,不久巴黎消失了,他长叹了一口气。”上面所有对景物的描写都不是以叙述者的角度,或者说一个中立的客观视角描绘出来的,全是通过书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注视、命名、想象的实景。对这个18岁的还没有开始进入巴黎这个世界的外省青年来说,巴黎是一个无名的、陌生的、异己的世界,唯独西岱岛、圣母院这样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能够让他想到某种浪漫主义价值。浪漫主义者最喜欢教堂、废墟、星空、大海,是吧?只有这些东西能够进入他的意识,进入他的内观,进入他的语言,进入他的记忆,其它那些东西都是不知道名称的钟楼建筑。

按照福楼拜的笔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中没有一个字是没有意义的。从开头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没有人生经验的年轻人、外省人、准大学生、浪漫主义者,他还是一个什么人呢?一个性格极其被动、非常孱弱的人。你看他的人生轨迹,从“新近中学毕业,进法科之前回到诺让”,诺让是他的家乡。“必须受两个月的罪”,为什么要受两个月的罪?他的母亲给了他一笔路费,打发他到勒•阿弗尔去看他的叔叔,指望儿子有一天得到他的遗产。他对未来的冀望仅仅寄于是否能够得到叔叔的遗产。由这一点能把他和谁最直观地区分开来?一个出身比他更加卑微,面临的社会现实比他更加残酷,但是却心比天高且敢于行动的一个浪漫主义者,所有读法国文学的人都知道的人——《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雷尔。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索雷尔的人生哲学,是吧?当然他的性格还包括很多复杂的因素,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他的核心信条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莫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已经规划好的人生轨迹,冀望继承叔父的遗产,更要命的是即使这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而是他母亲的主张。

“他昨天才从那边回来,因为不能够在京城逗留,他就选了最长的路线回到故乡,弥补他的遗憾。”接下来叙述的是莫罗在船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像《高老头》在伏盖公寓这么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生发出了整个巴黎的巨大社会空间一样,《情感教育》也从船上这一有限的空间发散到在未来世界主人公将要与之打交道的整个社会。尺幅千里由小及大,举一个更夸张的浪漫主义的例子,就像普鲁斯特茶杯里面的玛德莱娜小点心,从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打开了一个记忆的世界,一个已经失去的,但是能够感知,重新找回来的世界。这也是小说的一种常见写法。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从表面上看,《情感教育》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它的时空背景、人物的性格、小说里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有写实的成分;有典型刻画的由小及大的成分,也有象征性的成分。其实所有现实里都有象征主义的成分,想要把象征主义的东西完全擦去实际上是很难的,有很多东西在翻译成中文之后我们可能已经体会不到了。比如说船的名字叫“Lalle-de-Montereau”,这个名称里其实包含着一个语言的游戏,对于不懂法文的人来说就不用管它。

这是对《情感教育》的传统读解,把它作为巴尔扎克式的,《红与黑》式的小说来解读。虽然弗雷德里克•莫罗的性格跟拉斯蒂涅不一样,和于连•索雷尔也不一样,但是无关大局,就像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一样,但我们都有现实主义的办法去表现他们。以上是对《情感教育》的第一种读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将其理解为标准的现实主义小说。福楼拜的现实主义甚至比巴尔扎克还要现实主义,因为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里有很多不那么纯粹的现实主义的东西。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