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康管理体系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建立健康管理体系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和经济成本。据统计,我国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8%,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机会成本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北京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解决交通拥堵,建设健康的交通管理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树立交通健康管理理念。拥堵问题的实质是交通资源的供需不匹配。交通健康管理,就是要在供需平衡上做文章、下力气。围绕长期的供需结构矛盾和实时的供需调控,通过宏观政策和微观疏解,对城市交通的供给和需求进行数据上、技术上、管理上的“优化”。在供给侧,目前各个城市都有“治堵”工程,对城市中拥堵频率较高、范围较大的区域进行治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行压力,提高了供给水平。在出行侧,在普遍的职住分离结构下,交通管理愈加重视对出行需求的调整,以及实现需求在不同出行模式的平衡配置,以期达到最优的需求总量控制和需求分布调配。交通健康管理强调对供给和需求的协同调控,从理念上改革原有的治理模式,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有效反馈,达成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交通管理痛点进行深度分析诊断,从供需平衡的角度设计管理方案,形成供需联动的管理理念。

二要提出交通健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交通管理的量化目标,现有交通管理可通过信号控制等技术实现出行效率的最大化。城市交通的健康运行需要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综合化的指标体系:从安全的角度去避免重大事故,从便捷的角度提供品质服务,从高效的角度降低出行时间,从绿色的角度降低运营能耗,从经济的角度提升服务能力。具体从治理的角度来看,现有的交通评估指标多是统计性的结果性指标,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但较少反映出交通拥堵自身的行为模式,难以支持相应的调控提升。因此,我们要调整指标体系,一方面要从机理层面对城市交通进行评估计算,按照表征交通系统拥堵从产生、演化到消散的时空规律,追求交通的内在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要从韧性层面对城市交通进行重新衡量,结合表征交通系统对拥堵风险的感知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进行调控,从而为交通的健康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三要建设交通健康系统工程。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交通工程的结合,当前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但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这些方案往往各自为战,局限在拥堵治理的某个阶段。交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由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组成。要真正实现交通健康管理,首先要认识交通这个“系统”的规律,特别是系统拥堵的规律,也就是“系统病理”。这个系统病理包括拥堵涌现的不确定性、传播的时空特性和消散的适应特性。要从系统层次上认识病理,认识到部分的规律不等同于系统的规律,某个区域的拥堵不一定是这个区域自身的问题,而有可能是不同区域共同作用的“系统病理”。要解决系统层面的病理问题,就需要重视系统工程思维,从交通规划设计、测试验证、运行评估、预测分析、调控优化的工程全链条开展综合治理,将先进技术与工程需求深度融合,从整个系统的层次去提升交通健康。

四要提倡交通健康出行文化。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来自个体出行行为的无序。表面来看,这是个体的驾驶行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结果,而从深层次来看,这些违规的驾驶行为多出于对自我和他人交通互动的错误理解,甚至完全忽略他人的公共路权诉求。交通出行是每个人进行寻优而相互作用下的群体状态。每个人既是交通环境的塑造者,又是交通环境的接受者。健康的交通环境来自出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来自出行者与交通规则之间的良性反馈,来自润物细无声的交通文化构建。交通健康提倡和谐的出行文化,出行者需要和他人相适应,和社会相适应,和环境相适应。针对当前出行者的自我心态,可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和渠道,对交通中的“互动”给予更多关注。在倡导文明出行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对违规出行的驾驶人给予相应的行为分析和说服教育。

五要加大交通健康科研投入。现有交通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较多服务于城际高速路网的交通结构和相应的经济活动需求。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使用、功能分区、公共交通等都具有新的发展模式,产生的交通拥堵不确定性大、恢复能力差,对原有交通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考虑我国发展的需要和对交通系统的具体要求,研究符合我国发展模式的交通健康管理理论,提出相应的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在实际交通系统上进行应用实践,是提升我国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可以围绕我国特大城市的典型“高密度路网、高强度出行”场景,从交通实际运行的海量数据出发,挖掘双高交通流的特有时空演化模式,提炼城市交通的渗流理论,建立城市交通的韧性评估方法,识别网络层次的瓶颈道路,形成交通健康的管理理论方法。

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已有的交通治理经验,而是需要结合我国交通发展规律,对城市交通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综合治理,通过树立“防、养、治”的交通管理理念,创新治理范式,提升城市交通的韧性,从而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