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江月》与三千弱水
我们通过《西江月·三千弱水》这组词,解读一下词人情怀这个话题,体味一下在词中的词人情怀是什么样子,也从创作方法上探究对填词有些什么启发。
(一)《西江月》
这是一个很受欢迎,很富有顿挫感的词牌。李白的七绝《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首诗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词牌名——《西江月》,而且诗中的发思古之幽情,也成了诗人在填写《西江月》时,挥之不去的惯性念想。
《西江月》这个词牌,柳永、苏轼、黄庭坚、辛弃疾、张孝祥、吴文英、王沂孙等人都填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唐宋词三百首》选115人词作,其中《西江月》9首:司马光1首,苏轼2首,张孝祥2首,辛弃疾2首,刘过1首,刘辰翁1首。俞陛云著《两宋词境浅说》,选72人665首词作,其中《西江月》8首:苏轼2首,黄庭坚1首,贺铸1首,史达祖1首,吴文英1首,周密1首,王沂孙1首。朱祖谋是清末最有名气、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静雅俏丽,音律缜密,推崇婉约,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他选词以典雅为上,侧重格律声调,其编的《宋词三百首》被称为“最精粹的词选”,却没选一首《西江月》。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以上讲到的这10多个人,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词,大家都应该去读读。
《西江月》这个词牌,并不是婉约的,爱写婉约的人写《西江月》比较少,爱写豪放的写《西江月》比较多;《西江月》这个词牌也不太适合表达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更适合描写苍凉疏阔的景象,表达陈郁沧桑的情调。
(二)弱水三千
根据《尚书·禹贡》的说法,大禹治水时,把弱水导到了合黎,也就是后来的居延泽。郑玄认为“弱水出张掖”。《山海经》里有两处相关记载,一是说弱水流入大漠,另一是说弱水有头大身细的怪物。文学作品里涉及弱水的文字挺多,与地理概念有关而且现在还在用的:从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往北流入居延海的这条河,甘肃境内称“弱水”,而下又称“黑水河”,到内蒙古境内又称“额济纳河”。水是祁连山的雪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三千”是指水多,因其多,一瓢饮才有意义。现在,从祁连山流出的二十多条河流,最终由弱水而至居延泽,消失在沙碛大漠里。一个词人,能从祁连山逐弱水而行,至居延泽,遥望李陵解甲授降的那座山,是十分幸运的。
(三)读词的基本方法
以一个韵脚为一个语意单元,而不论韵脚内是一句或者两句;逐个语意单元读懂了,一片也就读懂了;上下片读懂了,全阕词也就通了懂了。《西江月》这个词牌,全词八句,上下片都是四句,每两句一个语意单元,每片两个语意单元。每片两个六字句可写成对偶句;第三句类似七绝,其有转的意味,要写得比较响亮。
三、《西江月·三千弱水》词十首
10首《西江月·三千弱水》,记载了国防大学中华军旅诗词研究创作院采风团,从祁连山下的嘉峪关、酒泉顺水而下,一直到居延海的见闻。
西江月·嘉峪关
扫却日边堆雪,拂开天底凝云。流年战事已无痕,惟有秋波不尽。
珍惜余砖几块,可怜古道三春。关楼涂得九回新,收拾初心一寸。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雄关。站在关上,临风远望,伴随着浑阔的自然之景,莫名之情也会不断涌来心底。南面,祁连山与天相接,青青郁郁的山峦峰巅之上,不知哪是白云哪是白雪;雄峙于讨赖河北岸的长城第一墩,仿佛在倾听弱水的涛声,这条名字叫“讨赖”的河,是弱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北面,蜿蜒直上黑山的长城,好似悬在天上的铁臂,又像张向苍天的硬弓;西面,没入黄天的黄沙古道,隐约回响起驼队的铃声。筑城的大将军冯胜,被流放的林则徐,抬着棺材出征新疆的左宗棠,西来叩关的吐鲁番兵,枕戟仗戈的守关兵卒,排着队向你走来。站在关上,你自然会想到这些人物,好像这些景象都在你的眼前,这些构成了这首词的自然与想象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你看到的,有的是你想象的。但是,这些还不是词。词要以空灵之笔,把自然之景在词人心中泛起的浪花描画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