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要做到“三善于”“三切忌”

讲好思政课,要做到“三善于”“三切忌”

在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发表重要文章,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办好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课所承载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思政课教师身上。但是,要把思政课上出味道、上出效果,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打造成“四个自信”的播种机,打造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却也实属不易。因此,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做到“三善于”“三切忌”。

一、要善于“用理论讲政治”,切忌“政治说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又有政治,既是政治又有理论。

首先,从本质属性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现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的使命,有着鲜明的立场要求与政治导向。

其次,从学术性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讲政治、不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理性深邃的学术性理论研究,有着完善的学科体系,离开了理论性,就不称其为一门科学或学科。同时,理论性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区别,以理服人是高校思政课的独特魅力所在。

政治性和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一方面,政治性为理论性把航定向。缺失政治引领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不仅容易跑偏,而且极易犯右倾错误。譬如,一味遵循所谓的客观规律,谋求所谓的“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的普遍真理,将直接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政治主导权,导致自找灭亡的危险。另一方面,理论性为政治性奠定思想基础。缺少理论支撑而一味照本宣科地高扬政治性,又极有可能走向政治说教,不仅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冰冷生硬、毫无生气,也不能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教师自说自话的“独角戏”也容易导致政治庸俗化或泛政治化,让学生反感而敬而远之,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征服人心。要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学术的政治说教”的影响,做到“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同时,突出思政课的理论性、学理性,着力提升理论水平。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解读不够深刻透彻,而最终流于政治说教的现象却很普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观念或认识上的错误:一是认为思政课是“非学术”的,没有自由发挥空间,只能照单全收;二是割裂政治与理论的关系,认为政治就是不讲道理,政治性天然地排斥学术性,搞学术和理论研究,就必须排斥政治干扰,否则就无学术而言,从而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严格的科学或学科。这些都跟个人没有深挖教材政治话语背后的理论渊源、没有吃透原著、没有用好经典、没有积极扩充知识储备、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提升理论阐述和分析能力有关。

二、要善于“发挥真理的感召力”,切忌“搞宣传”

没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思政课是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真理性的思政课是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而不是其他什么课,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可丢失的灵魂。不管怎么改革、怎样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不能抛弃根本、丢失灵魂,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适当的政治宣传是必要的,但要防止把思政课讲成了纯粹的政治宣传课、鼓动课,并有选择、有倾向地过于注重形式、花哨热闹;也不能只重视政策解读,仅当“传声筒”,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导致有理讲不出、讲理讲不深讲不透的问题,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为何必然。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章,就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内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及理论创新历程,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讲深、讲透,通过“理论”的“知其然”,上升到“思想”上的“知其所以然”,达到“政治”上的“知其所必然”,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才能使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感召力、信服力征服学生。

三、要善于“定位思想盲区”,切忌“两张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把好脉、开好方、下好药,定准“病灶”,瞄准思想“盲疑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直击学生思想痛点,切忌“两张皮”现象。

其一,要防止教学与科研“两张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能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教师科研上的所思、所想、所问、所急,其依据和着力点应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问、所急相一致、相关联,其理论研究应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疑点问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科研不是为了“束之高阁”的“纯粹研究”,而是为了课堂教学有更饱满的、更扎实的理论支撑,是为了引领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分析重大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是为了能够把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潮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理论问题、认识问题或学术问题讲清楚,是为了以理服人、触动心灵,是为了帮助学生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其二,要防止学术研究与学生思想工作“两张皮”。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打底塑形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使命担当,也是思政课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归宿。思政课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紧贴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真实需求,循序渐进、精准滴灌,而不能只注重学术研究,不重视学生思想工作,甚至学术研究与学生思想工作毫无关系。

其三,要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不能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或者根本不做,形同虚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为了反观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是为了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突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反刍课堂教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感悟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和相互印证中,感受真理的魅力、理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突显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也使思政课教学更加接地气。

其四,要防止言传与身教“两张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站位、情怀格局以及秉持师道尊严、言行统一等方面,要通过良好师德师风的展现,为广大师生做好表率。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不信口开河、随便乱讲,也不能课上一本正经地“说”、课下肆意妄为地“做”。要积极主动学习,增强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内驱力、反思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和意志力,在教学实践中坚定“主心骨”、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