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杂谈 衣冠取人有多蠢

世象杂谈 衣冠取人有多蠢

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称自己在进入某网红书店时被保安拦下盘问,理由是从他所穿迷彩裤推断其疑似“隔壁农民工”,进出书店会破坏秩序。面对舆论争议,该书店很快发表了道歉声明。

书店是公共开放空间,既属“公共”性质,只要来者遵守规矩、言行文明,谁都没有权力挑人拒客,更不能甩脸子、抛冷眼。这些年,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只认衣冠不认人”事件不少,有公园公然驱赶农民工,有商场禁止外卖员走正门,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仅莫名其妙,而且明显涉嫌歧视。更何况,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场所,还是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更应体现人文关怀和平等氛围。杭州图书馆馆长曾有金句,“我无权拒绝拾荒者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获得舆论盛赞,但仔细想想,这正是践行基本社会规则而已。这样的表态成为新闻,反过来说明某种成见和偏见在整个社会还广泛存在。

再说“衣冠取人”。衣服固然在某些特定场合、特定职业中具有身份标识的作用,但在大多生活场景中,都无法成为评判一个人真正价值的线索。穿得简洁朴素,还是时尚华丽,纯属个人选择。可偏偏有人习惯从穿着打扮判断他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而后再决定对其态度。古来便有“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的段子讽刺“看人下菜碟”的言行,可直到如今,这毛病还是没改。“布鞋院士”李小文曾因穿衣“太土”被挡在学校门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因着装朴实被当成“随员”……说到底,“只认衣冠不认人”不是讲究仪表,只是自作聪明的势利罢了。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获得尊重,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值得被“高看一眼”,可能是腹有诗书、可能是品格高尚、可能是贡献卓越,但唯独不会是衣冠光鲜、周身名牌。某种程度上,“识人法”也算得上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切口。人们越是在意外在“包装”、拜高踩低,越说明社会价值坐标扭曲,流布着庸俗浮躁之气。

社会的进步,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积累,也在精神层面自由,更多人洗洗眼、静静心,不为“衣冠”之类牵着鼻子走,社会才更健康理性成熟。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