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徐志频:一代文化大家左宗棠(3)

但是项羽好的方面要学习,不好的方面避免。《史记》中记载,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意思是,他既不学习古人,甚至也不听从身边谋士的建议,想凭自己的武力征服天下。关于这一点,左宗棠是有分辨的。左宗棠从九岁开始“喜为壮语惊众”;24岁时,在家门口题联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26岁罢科考;29岁自写挽联。48岁进入体制;到50岁,做了浙江巡抚、封疆大吏。他的处事风格与办事风格与楚庄王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谋而合。

    四、左宗棠精神气质中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我用两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就是“真实”。湖南的土地与湖北中间隔着“八百里洞庭”,这一点对地方的文化影响非常大。为什么呢?在1723年湖南、湖北两省分开之前,湖南的考试地点在武昌(现武汉),所以需要坐船漂过洞庭湖。而八百里洞庭风高浪急,还有会吃人的江豚。所以古代的湖南读书人,首先要是一名勇士,要身强力壮,胆量还要好,否则就漂不过洞庭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湖南和中原更加被隔断了。所以湖南地区没有中原文化,儒家的礼仪文化、仁爱文化去同化,维系着本土的率性和自由。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记载:“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重义轻财,这一特点在左宗棠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以上这些特性,塑造出了一个在晚清的官场中特立独行的左宗棠。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回忆曾国藩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感慨的话。他说曾公这一辈子,“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意思是曾国藩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官场文化,对付这些难搞的事。可以想象,当时的官场文化有多么让人讨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左宗棠用他身上的自由、野性,用他的率真,冲掉了官场的伪气。举个例子:

1855年,左宗棠在做幕僚时,扳倒了湖广总督杨霈。杨霈这个人办事能力很一般,但皇帝要官员们认可他的贵族血统。左宗棠觉得,当时是战争的状况,我在前线流血卖命,杨霈却在后方瞎指挥,让这种人当一把手不行。所以就联合了胡林翼、曾国藩、骆秉章等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庸官杨霈扳倒。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幕僚,他没有霸蛮硬干,而是通过智慧的方法,以民间的身份将一个朝廷的庸官扳倒了,非常了不起。

五、环境对左宗棠精神气质的影响

左宗棠出生于乡绅家庭。乡绅是什么?就是读书但没做官的士。因此左宗棠与胡林翼、曾国藩等人比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接地气。

古代乡绅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考上科举,但不愿意做官;二是当地比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三是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乡居养病的官吏。也就是说,成为乡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文化。古代做一切事情都是“文化+”,没有文化就会被一票否决。左宗棠当时就属于士,是一个地道的乡绅。

乡绅在古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是由文化人组成的一个相对松散、相对独立的民间自治群体。他们有什么作用呢?很多时候这个团体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左宗棠就预感到鸦片战争要发生,所以他就给自己的老师写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意见。也就是说,乡绅作为一个民间的读书人,是可以去影响官员的。

左宗棠的一生,从21岁到73岁,经历了从“体制外的批评者”到“体制内的担当者”,最后变成“体制内的建设者”的过程。

从能力的角度看。1861年,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之前,就主动向左宗棠让位,也就是说,左宗棠在乡绅期间,积累了独到的能力,是同时期官员不具备的。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866年,陕甘总督杨岳斌扛不住任上西北军事的压力,让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