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报告人: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长青学者
简 介:怎样才能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而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础性方法就是读书。报告人围绕“经典的阅读问题”这个主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现象、古代的经和经学、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四书”的意义四个方面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这一主题。
总播放:67897
发布时间:2020-09-27 14:37
  • 如果把人类文化放在一个综合平台上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文化,都以经典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这些经典大部分是以宗教的形式呈现的,但是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也出现了经典,即儒家的经典文献。[文稿][课件]

  • 报告从“经”的本义谈起,介绍了经与经学的概念、经学确立的历史过程,阐述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内容与作用,以及经学的意义。报告人指出,经学在封建社会有三个特征:第一,经学支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第二,儒学借助经学的形式,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基础;第三,儒家的思想借助经学的外衣,具有了独断性。[文稿][课件]

  •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以儒学为主体,而儒学以经学为根本。历代确定和通行的儒经有十三种,即“十三经”,它是六经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扩充、发展到宋代完成的,其间经学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先秦的六经传到西汉只有五经,东汉时有七经之名,唐代先后扩充为九经、十二经,宋代再增至十三经。以宋版《十三经注疏》为蓝本,现在通行的是清代阮元的校刻本。[文稿][课件]

  •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教人做人的学问,是国人精神之所在。宋代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儒家的修身之学。“四书”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形成法治社会的伦理共识,有助于形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助于理解人生的终极关怀,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文稿][课件]

     

    1533622882801

    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长青学者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点击浏览课件

    怎样才能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这就讲到学习的问题,一个是学习的内容,一个是学习的方法。我们今天侧重讲学习内容,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础性的方法就是读书。所以,我们要谈到经典的阅读问题。而在谈经典的阅读问题前,我们要先介绍经典。要先了解有哪些经典,再讨论怎样阅读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广义上的经典,按照中国古代固有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我们今天就讲“经、史、子、集”中的“经”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孔子刚刚开始传播古代文化的时候有六部经典,所以叫“六经”。“六经”后来怎么样变成了“五经”呢?我们今天就要讲这个过程。所以我今天讲课的关键词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这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经”的部分。当然,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单纯学习“经”的部分,还要学习“史、子、集”的部分。“史”就是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书籍。“集”就是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已故学者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从1942年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是我认为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这本书很小很薄,但是内容非常好,价值非常高。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讲今天的重点——“经、史、子、集”中“经”这部分,具体来说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 为什么说“经”在“经、史、子、集”里特别重要呢?为中国古代的这些经书,即狭义的经典,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主要承载者,而儒家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分四个问题来讨论中国古代的“经”。

    第一,我们讲经典现象。第二,我们讲经和经学。第三,我们讲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即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五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变成“十三经”。清代有一个大学者叫阮元,他主持编写了一部书,叫《十三经注疏》。第四,我们讲另外一个经典——“四书”。“四书”是从“十三经”转化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四书”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展开讨论。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