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伟大抗疫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继承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集中表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精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从而成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基本前提。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的伟大抗疫精神,既是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又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生命至上:恪守“以民为本”,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价值理念,也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性质。

生命至上,就是要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从发现病毒传播开始,党中央秉持“人民至上”原则,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将“生命至上”作为中国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要求。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提出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救治原则,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尤其对重症患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的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据国务院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截至5月31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疫情期间重症患者的人均治疗费用是超过15万元的,部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甚至最高达到上百万,而这些费用均是由国家来承担。可以说,这次疫情大考,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与一向标榜自己最民主、最讲人权的西方发达国家抛出的“群体免疫”方案,或者让65岁以上的老年感染者接受“自然选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二、举国同心:重视“整体利益”,彰显民族大义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强调整体利益。“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中华民族基本的国家认同与国家意识,“公益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讲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应该要为公共利益牺牲私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当民族危机深重,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民族整体利益奋起抗争、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举国同心,就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面对生死考验不畏惧、面对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万众一心、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人民被高度组织和动员起来,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同舟共济;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主动担责;外联、交通、财政、科技、监管、医保等部门和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战线各司其职,真正形成了各领域、各战线、各部门、各群体同舟共济、协同抗疫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了全国一盘棋,令行禁止,车马炮各展其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战士,每一个人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充分彰显了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仁义之德,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战、整体战的战略性胜利,14亿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三、舍生忘死:强调“责任贡献”,彰显集体道义力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同时,也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西汉初年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强烈体现了为国家为民族敢于担责、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舍生忘死,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舍生忘死是无声的行动。抗疫路上,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背后是一种不思而能、不虑而为的自然、自觉与自为。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自1月24日至3月8日,全国累计派出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从接到指令到组队完成平均不超过2个小时,从成员集结到抵达武汉平均不超过24小时。从全国调集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机械设备,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0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每天有2100多名民警奔走在武汉协助社区办理隔离;近2万名电工奋斗在一线,确保电力正常运转;1500多名网约车司机组成志愿者保障车队,服务市民出行;还有很多环卫工人、社区基层工作者、外卖小哥、志愿者等等。

四、尊重科学:追求“求真务实”,彰显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就是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面对这次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五、命运与共:传承“仁爱精神”,彰显大国担当

古人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自爱”;“兼相爱,交相利”;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所蕴含的宝贵的仁爱精神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怀,都强调了社会和谐,和睦友善,团结互助,和平共处。不仅在人际关系上追求和谐友爱,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而且在民族关系上追求团结和睦,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更是在国际关系上追求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国共产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命运与共,就是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就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中国社会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这次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最严重的传染病,中国遭受疫情冲击也最早,面临的防控压力也最大,但是中国社会在迅速有效应对国内疫情的同时,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不仅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而且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