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国刚:何问西东: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4)

三、文明对话所引发的历史回响与现实反思

一百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家、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世界岛”,他认为欧亚非大陆其实是由铁路连在一起的岛。我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刚好是对这座“岛”的连接。今天我们进入了高铁时代,西方之所以会对“一带一路”感到担忧,我认为跟地缘政治有关。他们没有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多赢的世界,只看到中国幅员辽阔,认为中国在港口、铁路建设上具有技术、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异质文明间的互鉴交流,包括我们今天讲的何问西东,其实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

公元前1800年,古印欧人发明了轮式马车,又驯服了欧洲草原的野马,把二者结合起来做成兵车来征服世界。经过1500年左右的时间的民族迁徙,这段时间大致对应中国古代的夏商到春秋战国之际,这拨人形成了三个迁徙方向,或者说类型模式:南亚模式、地中海模式、西欧北欧模式。南亚模式是指他们征服了印度,取代了当地土著的哈拉巴文化,带来了吠脱文明。据说哈拉巴文化与西藏的象雄文化存在某种关系,现在这还是一个学术问题。他们把当地土著变成低等种群,高等种群中的印度人长得更像欧洲人,不过几千年过去,他们也慢慢变黑了。地中海模式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迁徙到了希腊、罗马地区,经过漫长的时间把当地人变成了奴隶,他们自己则成为了公民。西欧北欧模式是迁徙到了英国、德国,他们或是通过征服当地人,或是与当地人通婚留了下来。征服当地人使他们保持了金发碧眼的外貌特征。今天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长得很漂亮,金发碧眼,就是因为印欧人的血统。公元前1500年,古印欧人部落迁徙的浪潮逐渐平息,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整个欧亚大陆的西部进入了文明时代。

这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图片6

如图所见,中国的东南是大海,西南是高山,北边是沙漠。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里构建自己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白雪皑皑,你越得过来吗?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到了喜马拉雅山山麓就走了,谁到这里来都得走。再说东海、南海,你的船能越过马六甲海峡到这里来吗?那时候都是小舢板船,所以到很晚的时候,西方能造大船了才能过来。北方是沙漠,还有燕山、阴山,山口的地方有长城,一般外面的人是进不来的。即使西边来了匈奴、突厥,东边蒙古越过草原来到内地,最后也融在了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综上所述,中国地理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和中国文化的内在包容性,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两大基本原因。

东亚地区的各个文明,过去都在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内。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夏商周三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治理方案。唐人赵蕤写了一本书叫《反经》,里面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经历。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其中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公元前771年,秦建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06年,秦灭亡。一个从建立到扩张再到统一用了550年的国家,不到15年就灭亡了。贾谊在《过秦论》里总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施行仁政,打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方式没有转换。所以刘邦继位后就决定搞黄老之道,清净无为,休养生息,三十税一,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结果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汉初的几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汉初的人口大概是一千多万,到西汉末年达到了六千万,是原先的五倍多。但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贫富分化,一个是道德滑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当年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资本论》,写《共产党宣言》?因为自由资本主义(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存在上面提到的贫富分化和道德滑坡这两个问题。现在全球化又带来了新的贫富分化,美国发展得最快,但贫富分化问题最严重,日本、德国的贫富分化相对较小。美国的政治家包括特朗普在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解决贫富分化问题,他说这是贸易问题,他认为选票比较重要。

继续讲中国文化,汉武帝进一步完善了秦制,在中央设立内朝,向地方分派刺史,对地方进行监察。他建立了独尊儒术、儒表法里、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融合了法家、道家、儒家思想的一套国家治理方案。这体现了中国文明自身内部无问东西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按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儒起源于山东,法是三晋来的,即山西,商鞅在秦,建立统一国家之前是陕西、甘肃一带。中国内部无问西东的思想文化整合构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

汉唐时代,佛教入华,中国人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整合,在庙堂之上体现为宋明理学,到了山林之野就是禅宗净土。佛教是从中亚传过来的,随着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国的佛教演变为以中国化的方式存在。这也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到了近代,同样是东西方文明的整合,晚明到清,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一直拒绝西方,认为华夏文明最高。

现在我们也要处理东西方交流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文化长江”的说法。自然界的长江源于唐古拉山的涓涓细流,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文化的长江,源头是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上游是汉代的独尊儒术;中游是宋明理学;下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过了下游的南京,长江就汇入了大海,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就融合了西方文明,融入了国际社会。

为了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能会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政策,但最终目的都是在朝着构建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类命运共同体努力。

最后以陈寅恪的卓识作结: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外来思想,一方面不能忘本,这样才能构建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