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新时代农民“种”出带贫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新时代农民“种”出带贫致富路

一辆天津牌照的面包车,一万块钱,几件随身行李,这是五年前“一穷二白”的马涛回到老家安徽阜阳时仅有的“家当”。

近200个蔬菜大棚,年销售额上千万的农业公司,带动100多名贫困户增收……现在的马涛,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还扛起了更大的责任。

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名校毕业生,又从高校回到了农村,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用知识和专业定义了新时代农业的宽度和广度,用踏实和担当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返乡创业,“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

2008年,马涛从南开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工作,并和同在南开大学工作的保定姑娘刘宁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家人生病的医疗费、弟弟的学费都压在了这对年轻人的肩上。经济上的压力,和心中想干一番事业的小小火苗,让马涛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得到妻子刘宁的支持,马涛终于下定决心,“所谓创业,就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于是,2015年,两人双双辞职,毅然离开繁华都市,回到位于安徽省阜阳市的皖北农村。

起初,两人本打算继续从事教育行业,开办一家培训机构。但是一没场地二没资金,计划只能一再搁置。在家不能闲着,马涛就跟着父亲到菜市场卖生姜。没想到,小小的生姜让他发现了更大的创业空间。

“当时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不对称,有些地方农产品正在滞销,而另外一个地区这种农产品可能处于紧缺状态。”于是,马涛开着面包车四处考察。他发现河南濮阳的丝瓜价格便宜、品质又好,他拉了几车回阜阳卖,竟然供不应求。尝到甜头的马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跑市场、找渠道、组织货源……到2017年,靠着这个卖菜的“小生意”,马涛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脱贫攻坚,把“生意”做成“事业”

此时,马涛又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难道要做一辈子 “生意”吗?

想把“生意”做成“事业”,光靠卖菜可不行。经过市场调研,马涛决定走规模农业发展之路。2017年4月,他在距离阜阳市蔬菜批发市场10分钟车程的三合镇井孜村搭建了第一个蔬菜大棚,开始种植叶菜。

“事业”刚开始,就遇了坎儿。马涛清楚地记得,他们种植的第一茬20万颗生菜在即将收获的时候,连下一个星期的大雨,他带着村民们只抢救出一部分。看着在雨水里泡烂了的生菜,大娘们坐在地头抹眼泪。这一幕令马涛深受触动,他感受到了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的乡亲们的渴望,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三年来,马涛的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流转土地300亩,建起近200个蔬菜大棚。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带资入股等方式,有100多名贫困户从马涛的蔬菜基地受益。在进入基地务工的十几名贫困户中,63岁的赵复珍就是其中一员。

赵复珍的丈夫因病常年卧床,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得知赵大娘是贫困户,马涛除了每月按上工天数给她发工资,还额外给她发500元补助。赵大娘说,在蔬菜种植基地工作的这两年,自己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和工友们聊聊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运营公司之余,马涛还会到田间地头,帮助贫困群众转观念、理思路、学技术,又主动提供销售渠道,免费帮大家进行蔬菜分拣初加工。现在,在他流转的菜地周边,村民们已经建起了2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

“随着公司的发展,责任感也越来越大,现在不在乎挣多少钱,最在乎能够带动多少人脱贫致富。”马涛说。

搭建平台,让创业青年走进农村

如今,马涛的公司已实现稳定盈利。怎么把自己扶贫的经验共享给更多人,怎么让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年轻人走进农村,成为马涛给自己布置的新课题。

于是,2019年,“青创小栈”诞生了。

“青创小栈”配套独立办公区、会议室、宿舍,可容纳几十位创业者学习技术、交流经验。同时,这里也成为创业者、投资人和企业之间搭建合作的平台。

90后返乡创业青年贾帅,从事食品生产受挫后,在“青创小栈”找到了方向。他借鉴万联模式回乡创业,流转了400亩土地发展果园及大棚蔬菜,也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就业。

今年,马涛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依托自己的对农业的实践和认知,建成融科教研一体的三合农业科技产业园,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想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胆识迈出这一步。”名校毕业生华丽转身为新时代农民,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成为了现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