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北京都市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流通销售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农产品安全得到高度重视。这就需要进一步认知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地位,重塑农业供应链环节,拓展农业多种业态,推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尽管北京农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农民的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依靠非农产业,但农业涉及民生,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北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行业必须由农业提供原料,农业以及以农产品生产为原材料的各行业在生产总值中仍占较大份额。

都市农业对于北京总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农业用地与城市的关系紧密,都市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越需要都市现代农业的支撑。随着北京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将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实现其产业融合、劳力融合、市场融合,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销”一体化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都市农业具有综合功能,可以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改善都市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屏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北京都市农业是整个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农业中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北京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集成性功能,其中经济功能包括农产品供应、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加等;生态功能包括水土流失防治、水源涵养、土壤改良、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防御等;社会功能包括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示范服务等。

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仍需立足于都市农业。北京拥有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所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增多。虽然农产品市场已实现全国范围大流通,但在灾害性天气和其他特殊情况下,就要求本地农产品的足量生产和稳定供应。

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距离农业现代化目标和北京大都市农业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都市农业比较,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都市农业内生发展机制不完善。北京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约束。农业比较收益仍然较低,尚未实现从生产农业到经营农业的转变,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更多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存在农业对政策过度依赖的现象。北京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农业开发空间受限,发展规模农业的基本条件不足。部分地区各产业空间布局相对零散,阻碍了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都市农业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尽管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功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但在显性数量考核的条件下,以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便成为次要目标。追求在农业产量保证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而并非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量预期目标,影响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的发挥。

都市农业竞争力不强。北京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保护地、灌溉等技术装备还不够先进,部分农业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农村公共配套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滞后。目前,北京都市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企业仍占多数,市场竞争力整体有待加强。加工销售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造成产品低价滞销。部分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个别产品只是经过初加工,精深加工少,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农产品销售中,品牌意识培育不强,农产品的注册商标不多,导致农产品品牌较少。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区域农业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城乡间缺乏互动协同。相对城市整体发展,北京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城市对农业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北京都市农业优质化、高端化、专用化产品供给不足,同质化产品供给过剩。北京乡村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采摘、观光、购物、特色农产品销售、科普教育等方面,业态融合和创新不足,在产业链延伸和潜在资源优势挖掘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如何提升农业附加值、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和农业高科技的应用价值、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开发城乡旅游精品线路等具体领域,休闲农业发展均面临诸多挑战。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推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跳出农业搞农业,坚持质量优先和保持生态底色两个基本点。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多功能与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化解相应限制条件,引导优质资源投向农业,实现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完善农业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挖掘都市现代农业的潜在价值。

优化都市农业要素配置。明确北京都市农业的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全产业链建设。坚守21.37万公顷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转变农业要素投入的结构,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整合都市农业资源,在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防止农业用地盲目归并。明晰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统筹布局生产、加工、流通、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从生产鲜活农产品延伸到储藏、运销、服务等领域,延长加工增值链条。通过都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打造都市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加大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属性。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耕地资源保护、化学品投入减量化,实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采取专项整治措施,强化标准化农场和养殖场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耕地地力提升与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构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产品种源、标准化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连锁销售终端等农业产业链。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打造农产品特色优质品牌。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开始,给予农产品双重身份认证,即原产地的标签认证和加工企业的标签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从产出到销售,应进行严格的身份把关。推行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树立北京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整体品牌形象。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集科普展示、教学研讨、康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以绿色消费为导向,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名特优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提升都市农业公共服务效率。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加快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参与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市场经营。建立产销联盟,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单个农业经营主体与相关协会、企业对接,组建联盟,将分散的中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进行集中加工、运输和销售。集合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加工商、物流承运商等,实现从产地收储、分级、质检,到加工过程管理、冷链运输、配送及分销的一站式服务。

完善都市农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北京在高精科技、市场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北京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健全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智能技术,改革都市农业的产业生态,形成数字新零售、数字化交易、订单式生产、基地认证、流通追溯等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构建从产地到销地、从工厂到市场的全过程、全业态可视化的保障体系,实现产销网上交易、零售与批发结合,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空间。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把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基地建设等实时数据纳入平台,推动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相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对接,将相关信息发送至产供销全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主体,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祥峰,戴纯,王介勇等.都市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9,(12).

[2]杨毅,江晶.基于因子分析的北京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J].农业展望,2020,(6).

[3]张华颖,何忠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4).

(作者简介:包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