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十四五”时期贫困治理重点是扶持相对贫困

中国社科院:“十四五”时期贫困治理重点是扶持相对贫困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减贫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贫困治理重点从绝对贫困顺利转向相对贫困,建议开展五个方面基础性工作。

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将在整体上消除绝对贫困并进入扶持相对贫困的历史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扶持相对贫困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国内对于相对贫困的认识、政策准备还相当有限,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如何扶持相对贫困人口还缺乏顶层设计。建议“十四五”时期多做一些研究和试验,鼓励地方先行探索,作为建立扶持相对贫困人口长效机制的准备期。具体来说,可以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支柱”减贫战略。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减贫战略,即“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 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欠发达国家减贫的,但与发达国家减缓相对贫困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一致性。我国过去以经济增长和开发式扶贫为主的减贫战略实质上隐含着“三支柱”的原理。2020 年以后,我国应该在现有制度和政策框架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建立起一个针对相对贫困人口、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三支柱”减贫战略,可考虑由包容性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护构成。

二是推动农村反贫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主要是将过去以精准扶贫为目的的区域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方面的接续性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

三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多元贫困标准和监测体系。可以考虑的贫困标准有兜底型贫困标准、数值型相对贫困标准、比例型相对贫困标准、多维贫困标准以及共享繁荣指标等。对多元贫困标准进行探索,可以比较不同贫困标准的优劣和适用性,以便未来更好地选择指标、阈值以及对应的政策设计。

四是根据现有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的优势和缺点,研究探索基于新的技术手段以及适应相对贫困治理需要的识别、登记和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稳妥推动扶贫工作体制转型。相对贫困属性决定其不再适用超常规治理,而是需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常态化和现代化。精准扶贫格局的优点应该保留,但是要加强地方政府、社会力量的作用。农村扶贫开发体制要向城乡统一的体制转型,最有可能的是把扶贫机构设在主管社会福利的民政部门。未来的贫困治理必须追求制度化、法制化,对政府、贫困家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和约束。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要增强基层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对相对贫困的发现和干预的响应性与集成性能力。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