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赓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12月3日,国新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挪穷窝、斩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使其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脱贫的成效如何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问题。据统计,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面向新的历史进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还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气概,接续做好“后半篇文章”,使易地搬迁的户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从“全面脱贫”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强化监测预警,防止返贫致贫,确保“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还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对于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等群体,由于就业技能不足、对安置区的适应能力不强等原因,极容易因灾、因病返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分类开展监测和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岗位,多渠道积极安置监测对象。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要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和特困供养等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

科学谋划潜力,激发产业活力,实现“家门口打工生活两不误”。一方面要补齐短板,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重点将教育、医疗、养老等列入易地搬迁安置地区的发展规划,切实完善各类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吸引各类关联企业到安置区兴办合作社,以扶贫车间、产业园等形式合理吸收安置区劳动力,实现易地搬迁安置区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脱变”。此外,还应结合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实际特点,盘活搬迁后退出的承包地和山林湖泊等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易地搬迁户的长期收益。

莫道春风归来晚,浮云过后艳阳天。我们要继续在动态监测上想办法,在后续发展上出实招,使易地搬迁贫困户“全面小康”从梦想照进现实。(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1204/1109459.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武汉市应急管理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