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蓝天“含金量”增加群众获得感

提升蓝天“含金量”增加群众获得感

2013年至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八年间降幅达到57.5%;全年PM2.5优良天数从204天增加到330天,增幅126天,相当于一年多了4个多月的“好天”;重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到10天。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说:“空气质量的好转让广大群众有了获得感。防治污染的成绩来之不易,人努力、天帮忙,也包括周边省市的联防联控联治。”北京大气治理八年来,公众对蓝天白云的直观感受,远远比数据要丰富得多——北京的蓝天“含金量”已成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的广泛共识。

一周“好天”从4个到6.3个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峰说,曾几何时,作为一名环保人,他和普通市民一样,看见雾霾就头疼。

2013年是北京开始治理PM2.5的元年,在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基础上,PM2.5和臭氧也开始纳入国家新标准。PM2.5是治理的重中之重,意味着北京正式向PM2.5“宣战”。

每一天的空气质量如何,是用一到六级空气质量指数来衡量的,达到优或者良,说明当天的空气质量达标,而这一天就为全年贡献了一个空气质量达标天。

201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有176天,只占全年约一半的天数,重污染和严重污染58天,意味着一年有2个月的时间处于重污染中。“平均算下来,每周至少会有一天重污染,而重污染多集中于秋冬季,导致这期间重污染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都非常高。”孙峰说。

到了2020年,全年优良天数共计276天,比八年前整整增加了100天,重污染天降低至10天。而如果只看PM2.5的优良天,增幅更加明显,从2013年的204天增加到2020年的330天,增加了126天。孙峰告诉记者,“这增加的100天里,有65天是一级优,35天是二级良,由此可见,空气质量改善显著,蓝天‘含金量’大为增加。”

把这个数据再换算一下,就相当于在2013年的时候,一周7天只有不到4天空气质量达标的优良天,剩下3天是轻度污染至严重污染的水平。而到了2020年,平均每星期就有6.3天的优良天,这个增幅也是显而易见的。

“含金量”的增加不止于此。

再看污染的峰值浓度,在前几年发生空气重污染时,PM2.5浓度峰值比较容易飙升至25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严重污染,甚至更高浓度,而近三年来重污染的污染程度有明显减轻,全年已经没有发生严重污染,在重污染时PM2.5的浓度水平常常比较平稳,一般会在150至200微克/立方米之间的区间波动,不会出现之前的高浓度值。

从重污染出现的季节分布来看,2013年时全年仅有夏季的1至2个月不会发生PM2.5重污染。到了2020年,重污染发生的时间段已经明显缩窄,夏季不会发生颗粒物重污染,春秋季发生重污染的频率已经很低,12月至次年2月这三个月仍是重污染过程频率较高的季节,但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是明显降低的。“可以说,秋冬季重污染的秋字,逐渐可以去掉了,还剩下冬季。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感受。”孙峰说。

从“大干快上”到“绣花”般细致

显著效果的背后,北京到底做了什么?从北京市大气治理的进程来看,可以说北京都是在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表示,从2013年至2017年,也就是“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期间,北京主攻工程类减排,比如加大治理燃煤污染,淘汰或退出污染工业企业等,“都是一些‘大干快上’的措施。”

第二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则完全不一样,2018年至2020年,工程类的减排项目已经越来越少,可以挖掘的减排空间也已经趋于饱和,这三年“蓝天保卫战”,大气治理更多地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亮出了“绣花功夫”,向着精细化发展,更多的是向着管理减排过渡,“一微克一微克地抠”。

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曾经的污染大户燃煤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扬尘污染显现出来,机动车移动源污染和扬尘污染等成为北京第二阶段的治理重点。

扬尘是衡量一座城市干净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座城市干净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生活环境。随着治理扬尘用上了遥感卫星、道路走航监测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北京开始亮出了“绣花功夫”,多个街道还配上了微型“吸尘器”,甚至开始打扫屋顶上的扬尘。2020年扬尘治理成效显著,道路尘负荷下降了20%至30%,人们肉眼可见街道确实干净多了。

机动车的治理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针对移动源里的污染“大户”——重型柴油车,京津冀区域建立了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三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一旦发现排放超标车辆,一律重罚,并督促车辆整改达标后才能再次上路。“在这之前数据不通,一些车超标排放了还一直在路上跑,继续污染大气环境。”谢金开说。

在工业方面,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产结构已经比较优化,“散乱污”企业实现随时动态清零。在工业企业管理方面,也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如重点治理VOCs排放在10吨以上的企业,今后还要加严到5吨甚至2吨,“污染企业该清的清了,该退的退了,那么留下来的就要更加精益求精地去治理。”谢金开说。

这一切的变化和措施,都是蓝天“含金量”大幅提升的有力后盾。

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提高蓝天“含金量”

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虽然实现了显著下降,但距离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还有一小段距离。而越是到了一个低值,减排的空间越小,减排的难度就越大。

谢金开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大气治理的重点之一,就是PM2.5和臭氧的协同减排,持续提高蓝天“含金量”。

VOCs和氮氧化物是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体物,也就是共同的“原料”,所以治理就是要控制这两种前体物,“治理PM2.5的过程重点是治理VOCs、氮氧化物等前体物,对臭氧也能实现协同控制。”

不过,协同治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研究。VOCs的分布很广,机动车排放的VOCs占三分之一左右,还有汽修、装修、涂料溶剂等领域,“只要是能闻着味儿的都有VOCs”。VOCs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有100多种成分,有些对PM2.5影响比较大,有些是对臭氧影响比较大,所以需要重点研究治理的方向。“下一步就是围绕这个,从哪里来的就治理哪里。”谢金开说。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目前北京治理大气污染基本上是三大领域,分别是机动车、扬尘和VOCs,下一步北京要瞄准VOCs的治理,特别是夏季VOCs的治理,要在近几年形成的网格精细化治理的基础上,对VOCs进行分级、分类、分时段控制。同时在京津冀协同方面,也要集中在夏秋季治理VOCs。“如果全年都去控制VOCs,反而效果不好,要在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的时段进行治理。”

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将进一步协同治理,深挖减排潜力,短期的目标是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首先是要保住38微克/立方米,但也不能排除后期会有波动,比如气象条件非常不利或者区域传输很厉害,空气质量可能会发生小幅波动,这也是正常现象。”孙峰说,从整体改善进程来看,一年能持续降低一微克,就可以说又实现了进步。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