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关于国家治理,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这是我们的治理价值;二是我们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多元化。我们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同参与、法治保障以及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展现了治理的概念与过去的不同。
当然,任何制度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比如,如何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防止决策失误。因为权力集中了,一旦决策失误,就是致命的。所以既强调要坚持好、巩固好同时也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的国家制度总体是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国的制度在价值观、治理体系上有自身的特点。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下一步重点在完善和发展。
国家治理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维度:治理行为的职业化,以社会治理为职业。我们的干部既要讲德也要讲才,要德才同步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特别提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个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政治再坚定,没有能力也不行,所以要职业化。
治理驱动的顾客化,即以人为中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理念,落实在实践中就是每一个治理主体,就像企业一样,顾客就是上帝。
治理主体的网络化,要处理好党委、政府与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治理过程的合作化,各种主体之间要合作。
治理依据的法治化。
治理工具的多元化。什么叫治理工具?就是某一个问题最匹配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好多同志出发点是好的,态度也是好的,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好呢?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选择了不匹配的方式与方法。选择最匹配的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比如,哪些问题用法治方式更好,哪些用德治方式更好,哪些用引导方式更好,这是方式方法问题,在学术上叫“治理工具”。
治理信息的技术化。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最大的变革是生产力变革,生产力变革影响了国家治理。所以我们要强调两句话:第一句话,信息化颠覆我们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第二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化来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在党委和政府做决策、服务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中,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当前强调的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以及电子政务、数字政府、智慧城市,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化来提高治理能力的具体运行和操作。
治理效果的绩效化。绩效是讲结果的,治理不是努力了就行,需要看到结果。中国制度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从不自我封闭,而是坚持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