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温度回馈“就地过年”这份信任

以治理温度回馈“就地过年”这份信任

市民与城市的联结,就在每一件大事小情中建立、每一次同风共雨中深化。春节是渴盼温情的时刻,这赋予了做好“就地过年”工作一层天然的情感意义。市民将心比心、配合大局,城市以心换心、回馈市民,特殊时刻的彼此扶持,构建起温情又高效的正向循环,也将加固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融入感、归属感。

日月窗间过马,春节即将抵达。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就地过年”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据交通部预测,今年全国春运发送旅客预计比2019年同期下降六成还多。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团聚守岁又是每个家庭最看重的春节仪式。然而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艰巨任务,如果像往年春节一样开启“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无疑将为疫情防控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亿万民众自觉响应倡议、主动调整安排,就地过年、减少流动,是出于公心、出于善意,是在为防控大局贡献助力。诚如网友所言,“不是不想家,是想为大家”。

“就地过年”的倡议,何以得到亿万民众的行动回应?这直接源于长期以来以及抗疫之中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强烈信任感。回望抗疫历程,国家对每个普通国民都不抛弃、不放弃,每座城市都全力以赴、打持久战。这种为“最强大后盾”保护着、支撑着的感动,极大激发了每个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表现方式就是高度的支持与配合。从去年春节的宅家过年、居家办公,到持续一年的自我防护、摸排检测,全社会迸发出超乎寻常的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对于“就地过年”的号召,大家同样相信这是科学的决策,也能够理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说,在“就地过年”的选择中,同样蕴含着国民对于政府的信任投票,同样蕴含着对“大家好小家才能好”的深切认同。

疫情是一场大考。如果说常态化抗疫,主要检验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关乎市民的安全感;那么“就地过年”这道题目,则更侧重于量度城市的民生温度、宜居程度,直接对应着市民的幸福感。而后者的应考难度,丝毫不亚于前者。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众多的大型城市来说,今年春节,留守人员大增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物资供应、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高企,增量空间如何填补?数百万人的休闲娱乐需求与不容松懈的疫情防控要求怎样统筹兼顾?未来的“返岗潮”即便规模缩减,风险也不容低估,又该如何确保安全无虞?疫情之下的春节工作,一头连着安全大局,一头连着万家喜乐。对城市治理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硬仗,而让大家就地过好年,既是一座和谐宜居之城的应有能力,也是对民众信任的最好回馈。

目前,全国多地已拿出“政府牵头、企业实施、公共托底”的过节方案。就北京来说,一方面,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首都“菜篮子”增加果蔬储备,多项黑科技保障电力供应,调整春节前后进返京举措……一套组合拳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坚持以福利暖人心,从发放数字货币消费券、惠民文化消费券、免费流量包,到安排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等场馆限流错峰开放,有温度有诚意的具体举措,提供了文化过年、云上过年等多样选项。这几天,大家忙着采买年货、规划假期,一派“忙年”图景,最直观地印证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市民与城市的联结,就在每一件大事小情中建立、每一次同风共雨中深化。一道道治理课题,正是治理者与市民的交流契机。城市治理者作答的姿态、完成的程度,直接关乎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春节是渴盼温情的时刻,这赋予了做好“就地过年”工作一层天然的情感意义。市民将心比心、配合大局,城市以心换心、回馈市民,特殊时刻的彼此扶持,构建起温情又高效的正向循环,也将加固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融入感、归属感。奋斗者们与所在之城的关系更加亲密,“主人翁”“建设者”的身份得到强化,将是城市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前进路上强劲的“软实力”。

别样的春节,同样的情怀。守望相助、家国同心,这是中国人共同书写的春节记忆,也是中国社会独特治理优势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