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观风险治理解决微观风险配置问题

以宏观风险治理解决微观风险配置问题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企业解困,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要求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此后几年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落地,中小企业陆续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和冲击,多个部委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要破解这一问题,应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对经济金融活动中的长期阻滞环节进行改革,让短期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并转换为长效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具有多重风险属性

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观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面临不同的风险。从政府市场关系角度看,它兼具市场风险与公共风险;从层次的角度看,它兼具宏观与微观风险。

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市场风险。

一是应区分有效需求与无效需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确实存在,但也会因为无效融资需求而被夸大。真实融资需求的识别需要提前识别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按照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可以将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分为四类:有还款能力有还款意愿、有还款能力无还款意愿、无还款能力无还款意愿、无还款能力有还款意愿。虽然后三类中小企业都有融资需求,但只有第一类的需求才属于有效融资需求。目前所谓融资难的声音主要是来自后三类中小企业。对于那些缺乏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的融资需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都应将其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

二是应区分融资难与融资贵。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二者不能混淆。融资难表现为找不到金融机构为其融资,融资贵表现为金融机构可为其提供融资,但要求的融资价格高。这两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无效率,前者为交易价格无法形成,后者是交易价格偏离合理水平。相比融资贵,融资难更为紧迫。

三是应区分融资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中小企业融资中,企业是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是资金供给方,通过刺激金融机构定向释放信贷规模收效并不理想。可以考虑将实体企业作为债权供给方,生产并提供企业债权,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债权需求端,投资企业债权。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以重新描述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债权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投资需求。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公共风险特征。

从现实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创造或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单个市场主体面临的微观风险,但大量同质的微观风险表象下隐藏了宏观风险。

基于此,要跳出用宏观政策刺激微观主体的局限。目前已进行的种种探索表明,金融机构“能不能”“愿不愿意”的关键问题依然未解决,融资交易“风险看不清”“违约控不住”“成本担不起”是核心。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从宏观风险治理的角度进行融资交易机制梳理和变革。

融资困境源于风险无法有效配置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核心在于高风险导致高交易成本,这与现有金融体系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够、商业金融机构动力不足有紧密关系。

首先,融资风险阻碍有效市场形成。在融资交易达成后,中小企业的或有经营损失减少,一部分风险转移到金融机构,转化为中小企业违约的融资风险。伴随融资交易一起交易的风险由于不易识别和控制,难以高效定价,进而造成极高的融资交易成本。此外,传统的担保、抵押等信用管理方式难以有效识别和配置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金融体系中缺少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分工深化,为融资交易造成困难。

其次,金融环境缺失导致高融资交易成本。当前金融机构往往通过财务指标和风险缓释工具的交叉应用来进行融资风险管理,但面对中小企业时往往无效。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不稳定、财务不规范,金融机构无法通过财务指标等传统方式有效识别其还款能力。中小企业可用于缓释风险的资产较少,无法实现风险转移和还款意愿管控。金融机构倾向于用高风险溢价,覆盖融资交易的风险损失。

最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堵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信贷资源的结构问题和配置机制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金融资源配置于大中型企业、标准化金融资产更具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缓释工具不足等因素,导致市场难以对中小企业融资给出相对公允的利率成本,信贷资源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受阻。我国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低廉的资金来源,寻找风险较低的资产、服务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其理性选择。

基于风险治理构建有效金融市场

融资交易风险是阻碍有效市场形成的核心因素,应通过宏观风险治理来解决微观风险的配置问题,促进有效市场的形成,进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应对宏观、微观风险,应有整体设计,坚持长短期结合,思路与手段结合。从微观看,目标在于解决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宏观看,是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从短期看,是用行政手段干预融资体系的行为导向;从长期看,是完善融资环境,打造风险识别的金融基础设施;从短期手段看,是通过风险分担、风险市场分工深化、信贷政策激励等手段,解决当前中小融资面临的棘手问题。

从融资交易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将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风险合并和提高专业性是核心路径,即通过联保互保、融资担保、保险公司等将融资交易风险合并,通过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了解提升对风险的判断能力。这两种路径的前提都是要在宏观层面加强风险整体治理。

融资环境层面,建立融资交易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获取便利性,降低信息获取门槛,解决风险识别问题;信用体系方面,提高违约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市场主体方面,深化融资交易市场分工,促进中小企业债权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建设方面,根据风险识别情况,从宏观风险治理层面归并风险。

同时,应以风险管理为主线提升风险治理能力。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需通过多方面信息获取来真实掌握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风险识别能力需要以相应的信息优势做基础,分别通过地理位置和行业环境建立信息获取优势,更准确地把握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更有能力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资产用于风险缓释,无法通过资产抵质押方式增加其违约成本。需要探索更多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例如建立信用体系、打击“老赖”等,增加失信企业的违约损失,进而控制还款意愿不足带来的风险。

另外,还应以深化市场分工为方向提高风险配置效率。从宏观风险的应对来看,风险治理的关键在于提升风险交易效率。这需要从改善融资环境入手,促进融资交易市场形成,最终目标是使最具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方持有风险,承担风险获得收益。随着融资交易市场分工的深化,配置效率是可以进一步上升的。

通过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提高融资交易效率

应以提高融资交易效率为着力点,明确政府与市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形成中的作用,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和风险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其中,政府负责融资市场形成所需的环境建设,由市场来决定融资交易的具体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大包大揽”,而是侧重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而且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过程中,需要将资金运用重点放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降低风险识别成本上。直接的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并非长久机制,从中长期看,一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此降低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深化金融体系分工,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融资交易效率,是解决中小企业债权融资困境的根本所在。

应进行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与模式创新。首先,需从融资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发力。建立企业征信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与资金融出方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信用管理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在建立企业征信管理制度时,可由政府主导或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

其次,建立公平、平等的金融市场服务环境。要避免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低效、无效占用;确保国有企业不因其产权性质而分享政府信用,过度占用金融资源;还应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让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平等竞争的独立市场主体。

再其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交易模式。一是联保联贷模式。产业集中的中小企业结为联保小组,成员企业之间确定授信额度,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融资,每个借款企业均为联保小组其他成员借款的连带责任担保者。二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为整个融资系统提供信用支持,承担监督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责任。借助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效识别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中的风险,控制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

最后,深化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发展服务企业融资的专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深化中小企业融资交易市场分工。依靠专业优势,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以降低风险信息搜寻与核实方面的成本。在担保行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担保机构发展,进一步分散和分担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

可通过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来降低融资交易价格。一是风险补偿。最常见的风险补偿方式是贷款贴息和风险损失补偿,通过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来分担风险损失,将部分风险损失分别由中小企业或金融机构转移至政府,激励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提升其在社会总融资中的占比,这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信贷资源。

二是信贷激励。政府对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行为提供激励,如定向降准、降息等。对服务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促进金融机构内部调整资源配置,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客户上,进而在其业务中获得更多收益。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将有所降低,金融机构将争夺优质中小企业,更多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信贷资源配置。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韩凤芹、赵伟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