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霞:碳中和推动北京文化和旅游低碳发展(3)

那么,我们中国的减排目标是怎样的?我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如我们开篇所引用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讲的那段内容,我们到2030年要实现的一系列减排目标。那么目前,我国进展如何呢?具体来看:

2009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减排目标,即将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15年,我国提出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2017年,我国提出: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能源清洁化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50%,终端电气化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50%。

2020年,我们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当前中国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来源细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煤炭已深深植根于中国的能源体系及经济体系。2019年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 58%,广泛用于发电、钢铁和水泥生产、建筑材料、化学制品和建筑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加速淘汰未采用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煤炭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使用。

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仍以煤炭消费为主,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2019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48.6 亿吨标准煤,虽然提早完成了非化石能源15%的目标,但其中大部分仍来自于煤炭(占比57%),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 19%和8%。根据估算,2019年我国或产生二氧化碳排放125.9 亿吨(未扣除碳吸收部分),同比增长2.8%。其中能源部分同比增幅2.6%,仍占据碳排放总量的77%,其次为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15%)、农业活动(7%)和废弃物处理(2%)。与海外的碳排放来源相比,能源比重基本相同,占比近80%。主要的不同来自于工业和农业比例,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相对快速发展阶段,工业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到15%,而欧盟 是9%,农业活动比重仅7%,而欧盟是10%。

碳中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更经济、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结构。碳中和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吸收总和为零(包含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我国目前碳排放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过程、农业、废物处理,碳吸收主要来自森林绿化。2019年全国碳排放约在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为美国58亿吨、欧洲35亿吨的2-3倍,但是人均与欧盟相当,不到美国的一半。因此相比西方经济已经稳态,而中国计划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在205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碳排放下降的约束将使得我国完成碳中和目标更具挑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但同时也将加速中国的能源转型,使得我国经济最终受益。

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达,较美丽中国目标更进一步。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碳中和承诺,也是首次提出碳减排的目标,展现大国力量。这一碳中和承诺,不仅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我国低碳转型决心不变,继续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也意味着政府对于中国产业在实现能源转型中所处的竞争能力和技术发展充满信心。

对外,我们坚定兑现《巴黎协定》承诺,成为实现全球变暖限制在2℃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排放量占到全球的25%以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正是我国自主给出国际社会的承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是中国在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减少对于全球能源资源的依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发展更可持续的态度,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双循环提供支持。

对内,碳中和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相契合。碳中和目标下,将减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空间,增强其竞争力、经济性。这和我们当前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致,也就是:一是保障能源安全,解决进口依赖;二是持续增强新能源产业链竞争力,占领下一代技术优势;三是也将有利于中国在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建设上提供更好的切入点。

中国碳中和路径探索——排放路径。排放路径,即对于未来碳排放时间演变的基本预判。综合已有研究结论,碳中和愿景下的排放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20-2030年的达峰期、2030-2045年的加速减排期和2035-2060年的深度减排期。首先,面向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关键10年,需要在生产侧和消费侧持续挖掘提高能效的潜力,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并且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型。

在实现达峰目标后的15-20年,中国将面临较短的缓冲时间,需要依托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系统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并且进入减排的加速期,这一时期还将实现交通系统全面电气化,完成农业零碳化改造,并且进行负排放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即将迎来碳中和目标的10-15年,中国需要以深度脱碳为首要任务,通过负排放技术和碳汇的应用为能源系统提供灵活性,从而兼顾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如何促使社会经济系统按照预期的排放路径迈向碳中和愿景,需要关键技术路径的支撑和社会路径的保障。

根据2060年能否实现零排放,碳中和愿景的技术路径可以分为两类。如图所示:

图片4

图2(a)是2060年完全零排放情景,此情景下的技术路径主要由能效提高和零碳能源技术组成,预计通过这两大类技术可以大幅削减碳排放,并且最终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全社会经济系统零排放能否实现受到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经济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

图2(b)所示,在2060年仍然存在难以完全零排放的情景下,负排放技术成为技术路径的重要组成,通过此类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在深度脱碳期保障碳中和目标的最终实现。

中国碳中和路径探索——社会路径。由于节能减排与企业逐利行为以及个人消费自主性之间存在矛盾,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和消费人群较难自主、自觉地参与碳中和愿景建设。政府作为碳中和行动中的主导者、监督者和政策制定者。企业作为碳中和的行动主体,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深度脱碳转型做出充分准备。面向公众的低碳政策和碳中和宣传活动,以及企业低碳产品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零碳消费的氛围。

中国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森林碳汇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作为林业产品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作为生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除此之外,生物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林业可以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同时在碳交易市场的平台上,林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实现其经济价值。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报告指出,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0%,预测到2030年,全球碳汇能力将达到27.5亿吨二氧化碳/年(预测结果区间为12.7亿吨-42.3亿吨二氧化碳/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为全球第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接近23%,实现了连续30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