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服务型制造理论
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企业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仅仅为用户提供产品,转向基于大制造环节和有形产品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通过制造和服务融合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制造业企业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提高产品的服务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1)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方向
一是向制造产业链上游延伸。企业通过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拥有核心技术和制订标准话语权,建立知识产权优势,提升总体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和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和技术优势市场化,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二是向制造过程嵌入服务延伸。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外部合作,将技术、软件、系统和服务等嵌入产品制造过程中,使最终产品升级为“产品+服务”所具有的特种功能和用途,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在线监测、远程维护、诊断处理、用户交互等功能,实现硬件产品软件化、服务化的发展。
三是向制造产业链下游延伸。企业面向客户开展用户体验、服务外包和售后服务,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线上交易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发展消费信贷和融资租赁,提供物流支持,深化售后技术服务,拓展售后价值创造,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同时,通过推广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技术,以及产品回收与再利用提升附加值。
(2)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模式
一是研究开发与工业设计模式。支持研发实力强、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特色的企业通过建立和充实研发与设计团队、企业间协作研发、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研发等途径强化研发与工业设计力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智能制造,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服务、新外观、新功能等方面,面向产品服务系统、面向客户需求开展研发与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构建接口开放型大数据系统,开展顾客需求、技术设计、制造过程等方面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分析、积累与共享,适时将研发与工业设计力量独立化和平台化,对外开展技术与咨询服务。积极获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示范基地、博士及院士工作站、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单位等。
二是产品整合的系统集成模式。鼓励制造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生产供应链中配套产品,系统集成,提供给客户全过程的问题解决方案。制造企业也可运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和市场优势,提供给周边、关联和非关联的客户产品的总集成、总承包,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配套场地开发与建设等复杂产品系统组合的“交钥匙工程”,以及运营方案设计、运营过程监管、工程生产装配等“交钥匙工程”基础上的专业化、集成化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服务。
三是产品智能服务渗透模式。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开发具有服务功能的智能化软件,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过程将智能化软件嵌入产品中,使产品具有特殊服务功能;企业在提供产品的同时,借助软件和网络技术开展在线支持、信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等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不断开展技术更新,逐步对主要操作系统、服务平台和内容资源进行嵌入式集成,提高客户对产品系统的依赖度,锁定客户。提升和完善智能化软件的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功能性服务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是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鼓励一般性企业专注于核心生产过程和柔性生产,充分利用服务型制造具备的特点实施外包,将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电子商务运营、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中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修复与保护、产品回收与利用等新型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外包整合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自身通过对核心技术或生产工艺的掌控以及持续的技术升级更新,保持核心竞争能力,锁定客户和市场。
五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消费信贷、融资租赁、产品入股等新型服务形式,促进销售,扩大市场;强化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质保体系,做好产品售后的访问、保障和维修服务;立足科技与研发优势,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开展产品的在线远程监测、管理、维护、故障处理等服务,推动产品由售转租,发展产品租赁服务;鼓励企业基于大数据库系统,利用网络信息、模拟体验等技术发展个性化产品设计,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用户体验程度,彰显独到特点,满足乐于为个性化体验付费的高端客户需求;支持企业立足竞争优势和大数据系统,围绕产品推出和完善客户培训、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案咨询以及整体解决方案、金融保险等服务产品,适时开展全产业链咨询服务,构建服务比较优势;鼓励企业逐步开展产品回收与再利用服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承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六是检验检测双向服务模式。支持特定行业内具有技术特色和优势的企业将内设的检验检测部门注册成为法人实体性质的检验检测中心,积极获取检验检测资质,利用知识技术优势对内对外开展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拓展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讨论与制定,适时争取并启动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强科研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积极获取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示范基地、博士及院士工作站等资质,努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并行发展。
七是“互联网+”协同创新制造模式。鼓励产业集群或企业集聚区的发展,制造企业在专注核心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同时,积极促进以“互联网+”优化知识、技术与生产要素的集中与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基于知识发展模块化生产,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与相关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工艺流程和业务流程之间进行协同协作,依靠“两化”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柔性制造系统,共同完成产品服务系统的研发、生产和交付,更灵活、更快速地应对个性化、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八是品牌引领的市场竞争模式。鼓励企业借助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打造品牌竞争优势,专注于品牌经营、研发创新、质量管理、营销推广等核心环节,外包其他环节;利用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整合产业资源,通过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体系、逆向物流服务系统,构建包括供应商、加盟商、分销商与企业自身的产业链联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利用品牌增强企业在项目招标、工程设计、专业咨询、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低成本扩张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九是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鼓励工业品制造企业和消费品制造企业尝试依托B2B和B2C第三方综合商务平台开拓市场和对接终端需求;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对于生活性消费品建立体验店,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鼓励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以企业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资源自建垂直电子商务平台,侧重品牌宣传、产品与品牌营销、个性化产品设计、客户体验与互动、数据积累与分析,并与第三方综合商务平台适当对接。鼓励有开展电子商务条件的制造企业采取O2O商业模式;鼓励供应链中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门户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协作,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鼓励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和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一些在全球价值链上游的服务型企业具有设计、研发、销售渠道、管理等各方面优势,凭借这些优势,企业通过连锁经营、贴牌生产等方式融入制造型企业。此外,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可以凭借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造自己的制造工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在技术与制度创新基础上,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3. 公司治理理论
未来,中国的公司治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治理;二是市场治理;三是网络治理。
4. 共生组织理论
共生型组织的核心特征是:开放边界、引领变化、彼此加持、互动生长、共创价值。共生型组织的生态网络摒弃了传统的单线竞争的线性思维,打破了价值活动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创造开展,将理解和创造顾客价值作为组织的核心。如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华为“财富与权力共享”模式、温氏“公司+农户”模式等。
5. 国企混改理论
在国有企业混改背景下,为股东和管理者行为找到一种机制,使企业“活”起来,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与价值创造的空间,从而解决国有企业运行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问题。
6. 企业(家)制度理论
制度突破能力体现了企业(家)在制度创新、社会变迁与创新发展方面推动变革的创造性、整合不同机会的主动性和开创新生态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新制度诞生的过程,企业家要有所担当,敢于并善于影响外部主体,积极推动构建新的制度和新的体系。企业家的三大精神是: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褚橙的褚时健、娃哈哈的宗庆后、老干妈的陶华碧、蒙牛的牛根生、新希望的刘永好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企业家。
7. 家族企业创业式传承理论
创业式传承的实质是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承,基础是两代人的共同目标和精诚合作,这种代际合作不是杜绝或避免代际冲突,而是需要激发出两代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能。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家族企业的模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是家族企业的血缘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关系;三是家族治理的问题;四是中国家族企业的独特代际传承问题。
8. 生态供应链管理理论
生态供应链指在产业链上进行供应链深度拓展及合作,结合产业链的发展特点,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给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融资、信息、进出口服务、结算、仓储、物流、配送、交易撮合等系列服务,形成闭环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运作协同的价值链,通过规模化供给解决个性化的需求问题。当一家企业面对一个客户需求时,需求一定是碎片化的。但是,在生态供应链的平台上可以把量大面广、碎片化的长尾需求打包成有一定规模的订单,再把这样的需求分发给成千上万专业化的制造企业,实现规模化供给解决个性化需求。生态供应链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核心企业的生态供应链;二是平台企业的生态供应链;三是产业资本推动的生态供应链。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