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毕吉耀:“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7)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