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才培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语言人才培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无论是“三共”还是“五通”,都在强调交流融合,而加强语言沟通则是推动交流融合的一个基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加强语言人才培育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前的重要基础。

加强语言人才培育有利于消弥文化隔阂,准确表达中国主张

加强语言人才培育是促进沿线人文交流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只有民心相通才能实现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民心相通,人文先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对话,消弥文化隔阂,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只有加强语言人才培育,全面掌握沿线文化形态差异,准确表达中国主张,人文交流才能顺利展开。

加强语言人才培育是推动沿线经贸交流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沿线经贸往来涉及政策解读、资金转移、人员流动、设施建设、合作洽谈、争端解决等诸多方面。“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就是语言人才发挥作用之处,语言服务必须贯穿经贸交流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加强语言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内外联动机制,继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有助于互利多赢新格局的形成。

加强语言人才培育是维护沿线安全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沿线各国和地区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诉求。当前不稳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在健康安全领域,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为代表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为沿线各国敲响警钟。面对粮食安全、资源短缺、跨国犯罪、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必须建立风险抵御和防范合作机制。只有切实加强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人才培育,才能充分把握各国社情民情,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沿线安全局势。

培育更多覆盖领域广、涉及语种多的专业复合型语言人才

目前我国的语言人才培育仍不能完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需切实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着重加强培养以下五类语言人才。

一是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主要以中华文化外译人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人才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等为代表,在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范式的对外话语体系过程中,教授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方案、树立中国形象,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下,应培养专门人才系统深入地研究相关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宗教信仰、政治理念,了解其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情况,密切关注、长期跟踪和科学分析沿线国家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要打通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藩篱,是语言人才培养创新的突出体现,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对外交往、国家安全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是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沟通、联通、畅通、融通,国际组织在各个议题中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调和管理作用。要培养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拔尖语言服务人才,在各领域专门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助力构建新型多边合作机制。

四是高端复合应用型语言人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了大量合作,中国产品“走出去”步伐加快,服务外包正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今后区域性合作频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必须加强培养语言能力突出且熟悉沿线国家民情,具备经贸、金融、管理、科技、冶金、机械、建筑、交通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复合应用型语言人才。

五是非通用语言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多达几十种,非通用语种众多。当前世界秩序和格局不断重构,沿线非通用语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合作与竞争中不容忽视的一极。非通用语言蕴含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价值,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加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育储备势在必行。

加强语言人才培育应扎根中国大地、具备国际视野、增进沟通效能

坚持立足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完善人才培育理念。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中国,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将外语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培养语言人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诠释、传承和创新能力,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强化语言人才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是培养“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世界,开阔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人才培养还须在国际坐标中找准定位,在世界格局中明确进路。自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以来,锻造国际化人才的全球胜任力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就此应关注国际比较,着力提升语言人才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对差异化世界观的鉴别能力、在跨文化场域中的交流能力、面对全球性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行动能力。积极融入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优秀语言人才的关键条件。

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人才培育相关规划。一是做好语言服务功能规划。全面掌握当前我国语言服务能力实际情况,清楚把握语言人才存量与语言服务功能实现之间的匹配程度。在现有服务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互通、经贸交流、政策咨询、政府交往等基础之上,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做好前瞻性、全局性规划,明确语言服务功能供给的轻重缓急,找准功能供给的重点和难点,引导高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支撑重点、难点语言服务功能,做好语言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二是做好语种布局规划。一方面,做好沿线国家和地区通用语分布和运用情况调查,加强区域性通用语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综合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态度、政治秩序、经济运行、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影响因素,按照“优先”“鼓励”“关注”原则,确定关键性非通用语种布局规划。应以通用语人才培养为主,以关键性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为辅,有序展开人才培养实践,提升教育资源产出效益。三是做好语言人才培育主体规划。目前语言人才培育主体构成情况较为复杂,培育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着力做好语言人才培育主体的顶层设计,指导相关综合性高校、行业背景高校、语言类高校等根据各自的定位、资源、优势和培养能力实际,差异化承担不同类型语言人才的培养工作,凝练自身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提升语言人才培育能力。一是做好学科协同。外语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独特,在内由语言、文化、文学等模块共同构建而成,向外则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天然链接,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打破学科间壁垒,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鼓励外语学科与人文学科内部其他学科的协同,如外语学科+政治学+历史学,翻译学+传播学;另一方面,鼓励外语学科与人文学科外部的协同,如外语学科+工科/农科/医科。通过现有学科基础上的整合重组,开创学科发展新方向,发掘专业增长新亮点,构建语言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做好高校协同。要密切关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发展变化,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行动指南,以语言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协同和主体与非主体之间的协同为主要路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推动建立高校协作机制。如加强同为语言人才培养主体的外语院校与法律院校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法律语言服务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作为培养主体的外语院校与非主体的工程院校合作,培养非通用语工程翻译高级人才。通过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克服资源条块分割的顽疾,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人才培养实力。三是做好产教协同。一方面,要加强人才需求信息沟通。相关行业企业应及时向高校传递语言人才需求,高校也须主动加强语言需求的针对性研究。通过科学预测、系统把握,优化行业背景语言人才的培养结构,确保人才培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实施语言人才联合培育项目。高校与相关行业协会可联合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行业语言人才标准,整合校企师资,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组织,构建实习、实践、就业发展平台,实现语言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着力纾解优秀语言能力+优势领域背景的语言人才供给困境。四是做好国际协同。一方面,推动国内高校与沿线各国高校、科研院所等就语言人才培养展开深层次交流和合作。支持引入海外师资,鼓励国内师资赴海外培训进修,加大语言类学生赴海外实践、实习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组织语言服务、非通用语等人才培养领域,鼓励有条件的语言类高校积极与沿线主要国家相关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并探索多层次境外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和输出,扎实提升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服务能力,因地制宜为沿线国家培养紧缺的复合型本土化汉语人才,开辟语言人才培养的国际协作新方向。

(作者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一般资助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8BGD03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日培:《国家安全语言规划: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范式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②徐辉、陈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③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