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宝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和传统文化观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

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传统文化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守伦理规范与道德根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治国理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兴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跟上时代。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在80大寿聚会庆典上讲的十六字箴言。

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指引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与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只有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资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