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界别联组座谈会举行,来自民盟、社科、文艺、新闻出版、对外友好等界别的委员围绕如何扎实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等问题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众所周知,北京这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也是承载古都“城市之魂”的意义所在。北京肩负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有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也有无与伦比的政策优势。我们让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不仅“保下来”更要“活起来”,不断融入当代生活中,更好涵养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充分彰显人文底蕴,才能更好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让北京真正成为一座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内涵丰富的城市。
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地域精神融合。守护是最好的传承,创新是最好的保护。北京这座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古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近年来,以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围绕重大历史节点丰富了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深化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文化底蕴在北京盘活,民族情感也在这里得到深化。诚然,只有不断对历史文化遗产抓好挖掘、保护和研究,探寻历史文化遗产与地域精神的关联点,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形成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才能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地域精神与历史文化遗产在创新实践中发扬光大,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养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推动文化中心建设与旅游产业契合。旅游作为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也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近年来,北京紧抓市场恢复的良好势头,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多年在11%左右,稳居全国第一;“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西山脚下湖光塔影”,三条文化带每年吸引无数旅客流连忘返;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对北京来说,要找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创新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整合发展。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使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出来。充分挖掘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因素和精神谱系,将之有效植入各项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有内涵有深度,打造在全国独有特色、独树一帜的红色、古都、京味、创新等旅游品牌。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交流。“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历史文化的宣传推介。北京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北京文化论坛,邀请中外嘉宾共谈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互鉴;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形成“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格局;发布《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以整体品牌形象集中推介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讲好世界遗产故事。通过各种创新方式与全球各地优秀文化深度合作,北京历史文化的底蕴在新时代得到“唤醒”并“飞”入千家万户,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无穷力量,使之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岁月留痕,文化留香。北京好风光,让人愈加理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与北京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北京才能在世人面前尽展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你看,峰峦秀丽的群山、江水滔滔的河流,曾经孕育了千万年的文明文化,现如今依然在塑造着北京这座城市未来的模样。(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