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宝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和传统文化观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3)

三、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两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北京市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17年8月1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老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主要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我再概括一下:

“一核”:是灵魂。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城三带”:是空间载体。以老城区、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主要抓手和空间承载区。

“两区”:是落脚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意义:文化带即带状文化区,是具有共同生态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单元,在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文化带是一类地域综合体,文化带形式有利于区域文化遗产成线连片保护,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中,是一种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结合的理念和视角的体现。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提出,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政治站位高、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抓落实求实效的特点,对于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到实处,整体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城三带”的相互关系:老城和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共同构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央的首都功能区。“一城三带”的范围:涵盖了北京全部世界文化遗产和绝大部分国家级、市级重点文保单位等重要文化遗产资源。

在北京城市诞生、发展、地位不断提升和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历史过程中,“三条文化带”逐步形成和发展,作为北京城周围的辅助性、服务性区域,与北京同步发展,文化积累越来越深厚,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如今,“三条文化带”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首都功能区,蕴含着丰富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首都文化内容。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总体规划》指出,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总体规划》第四章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是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也是不断展现国家发展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更是东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保护内涵,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为市民提供丰富宜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体规划》提出,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四个层次”指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两大重点区域”指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三条文化带”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九个方面”指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九个方面。要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总体规划》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要坚持整体保护和加强文物保护与腾退。老城整体保护“十重点”如下:

一是保护传统中轴线;

二是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

三是整体保护明清皇城;

四是恢复历史河湖水系;

五是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传统地名;

六是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

七是分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

八是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

九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

十是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

《总体规划》提出,加强三条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

大运河文化带: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保护重点,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长城文化带:有计划推进重点长城段落维护修缮,加强未开放长城的管理。对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城乡建设实施严格监管。以优化生态环境、展示长城文化为重点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展现长城作为拱卫都城重要军事防御系统的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加强琉璃河等大遗址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整理商道、香道、铁路等历史古道,形成文化线路。

“三条文化带”的功能和地位:大运河文化带是物资保障,文化交流;长城文化带是安全护卫,民族融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精神颐养,治国理政。

“三条文化带”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天地人和,国家一统;民族融合,宗教和谐;包容厚德,开拓创新。

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一横一纵,形成了我国北部和东部的主要人文地理框架。自居庸关所在的关沟向西南方向绵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山脉,则是中原地区与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线。

北京地区的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坐落在我国北部、东部人文地理大框架的北端,历史上与北京城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环抱京城,控扼之要,同步发展,承担着重要功能。

国家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是指导性文件。其中,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在专栏19中华文化传承工程部分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通过以上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抓手,落实得非常有效,思路也非常创新,这正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历史观和传统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北京的生动实践。我以这个案例作为这堂党课的一个注释。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