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戴有山:展示非遗魅力 激发文旅活力(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关系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享用者,也是传承者和创造者。

(一)非遗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和生产生活方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人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环境中维持生计的同时,创造、总结、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规则、风俗等,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从种桑、养蚕、缫丝,到织造出绫罗绸缎,全面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程度和实践能力。在农耕社会,中国人的一生与非遗密切相关。非遗就是身处其中的文化氛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二)非遗是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

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的千差万别,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非遗也就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们鲜明的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非遗的产生、发展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比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适合竹子生长,因此竹编、竹雕、竹刻等传统工艺多出现在浙江、江苏、四川、湖南、江西等地;以石材为雕刻材料的石雕多在周边有山的地区,在平原地区不多见;中原地区面食制作花样百出,就有了面塑、面花;宜兴拥有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紫砂陶艺闻名海内外;苗族、侗族多生活在植被葱茏的群山之中,其建筑以木、竹为材料,孕育形成了吊脚楼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传统工艺。地域的差异使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信仰、节庆活动相关联,起着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传承载体作用。

(三)非遗是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和传播载体

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口头形式教科书,通过“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情节模式发挥教化作用。

戏曲从产生时起,就有教化功能,一个戏本就是一本启蒙课本,以歌舞讲故事。流传于世的戏曲作品,把社会价值观念注入观众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比如,京剧《四郎探母》就是教人们孝道亲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内容通过艺术实践传承发展,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比如,流传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年画,就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情和风格。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多用粉、紫、橙、绿,色彩鲜丽明快、和谐柔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多用红、黄、绿、蓝、黑色,以红色为主调,追求强烈的对比;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常以红和棕、黄和紫等相配,色彩浓重;河北武强木版年画,多用黑、红、绿、黄、紫等原色套印,绚丽古朴;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常以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相结合,鲜艳热烈;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强调浓墨、浓紫、大红、翠绿叠色而用,色调浓厚;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喜用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色调单纯清亮;广东佛山木版年画,以银红和金、银、铜箔为料,大块面使用丹红、金银色,富丽辉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讲求选址与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建筑造型与体量相称,布局实用与空间尺度合宜,结构牢固与构件装饰稳妥。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