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莉:【学党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党史的线索和主题(4)

重要节点之二: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多次考验,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我们追求中国现代化有了主心骨,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恩格斯在1882年2月7日给卡·考茨基的信中指出:“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钱乘旦先生认为: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化的起点,民族国家也就是现代化的载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这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没有这个支架,现代化就不能发生。

回望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深刻表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艰辛探索:党的八大召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党的八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意义重大。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国家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怎样来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28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重要节点之三: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重要节点之四:继往开来——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

我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既然是“转折”,从哪里转,又转到哪里去?它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具体怎么转,1978年之后,我们又有一段时间的思考。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性命题,此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有两个重大贡献。一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二是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三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同时将它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从1982年到2012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我们通过30年的努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有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自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历次党代会的主题从来没落下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我们党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在旗帜上,经受了很多考验。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重要节点之五:奋进新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走了很多路,经受了很多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提醒:“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性安排,从2018年到2020年,这短短三年我们应对的各种挑战、考验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但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这30年不容易,我们要对目标保持向往,继续奋斗,继续追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照搬别人走过的路没有出路,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推动、担当、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历程。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