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讲演,是指导全民族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这篇讲演,是指导全民族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的进攻锋芒越来越逼近武汉,中国国内,悲观失望的“亡国论”与盲目乐观、指靠外援的“速胜论”同时生长。1938年5月,全民族抗日战争转眼已近一年,当前的这些战法到底行不行?究竟怎样才能赢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这些都成了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发展,毛泽东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在深化,最终形成了《论持久战》这篇指导全民族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所作的一篇讲演。

《论持久战》的非凡之处,不在于提出“持久战”这个概念。实际上,早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前,就有“持久战”的说法。它的不同凡响,在于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必经的三个阶段,并对具体战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对其中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又称之为“战略的相持阶段”。

毛泽东在作这番演讲时,武汉会战尚未开始,距离武汉会战结束、相持阶段到来还有5个月时间。他所预言的这些阶段,为后来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所逐一证实。在当时,能做这样的战略预见者,唯有毛泽东。

不仅如此,《论持久战》在后面的各节中,一一论述了以下问题: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日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很显然,这些问题几乎囊括了抗日战争全过程中已经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现实存在的与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能够在中国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尚未完全展开之时,预见性地系统论述这一过程中所包括的全部问题者,唯有毛泽东。

《论持久战》还展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军事战略家与一般军事家的明显不同。

特别注重思想与心理对战争的影响,是毛泽东持久战法的一个特点。他坦率地承认:“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是估计不足的。这种东西的破坏,需要一个长的过程。”

怎样辅之以思想宣传和心理战?他指出:“破坏的方法,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争取。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他特别强调:“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毛泽东持久战法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注重兵民结合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这种持久战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能动性的作用。这是以弱胜强的制胜法宝。

毛泽东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他把这种能动性形象地比喻为“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有个毛泽东》,因篇幅限制,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