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李海青:百年辉煌 伟大荣光(2)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个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1.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可以称之为“现实功能论”的本质观,从现实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比从制度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深入、更深刻、更具有哲学味道,它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此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和中国梦,可以说体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邓小平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四个方面实现了理论的与时俱进。

第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确立这一目标。

第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确实是蛮有力度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第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特别是随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全球化。

第四,进行比较系统的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比如,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本世纪初,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同时,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此外,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在两个方面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即: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总体来看,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从新的实践、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