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教育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审美活动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意味着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就目前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往往被片面理解为用艺术装点生活,或用审美因素装扮现实,甚至有时被认为是自我张扬与怪诞新异。然而在其中,审美作为一种标准、精神与灵魂,并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呈现出的往往只是一些人的感性消遣,难以得到真正的审美愉悦。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易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一是审美观念的去崇高化。审美在面向大众的过程中,伴随着审美观念的世俗化,进而制造着泛审美行为,却在无形中降低了审美的水准。二是资本力量的影响。在一些情境中,资本逻辑成为观念转变、对象供给的内在推手,制约着大众审美文化与审美趣味,资本的逐利本性影响了真正审美活动的产生。三是审美主体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社会生活主体的审美判断能力与审美素养,是一个较长的社会生活内涵提升过程。

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要加强对文娱资本的监管与引导,对媚俗类节目、活动与作品的审查与评判,更根本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提高社会生活主体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只有主体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才能超越表层的审美化,才能自觉疏离媚俗与平庸。

回归审美教育的本质。作为审美教育主要途径与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要克服其中存在的技能化、知识化、机械化等倾向,那种不突出审美特质的艺术教育,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要进一步把艺术教育的目标指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学习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以此为业,也可以提升审美素养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注重审美精神的培育。培育审美精神的基本途径是开展审美教育,相比艺术教育而言,审美教育具有更广泛的实施空间与现实性,教学过程乃至生活过程可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审美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感性精神、体验精神、想象精神、和谐精神,等等。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高级境界,它致力于消解不同学科教育之间的界线,共同培育更加优秀的人。

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审美教育基本理念指导下真正的隐性审美教育,是对审美价值观念的日常践行。日常生活囊括各要素与事件,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实际接触和体验的具体内容,如茶米油盐、学习工作等。正是在对生活细节的体悟中,能够懂得什么叫优雅、精致、品位,点滴积淀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社会的集体努力,创造有利于发展审美文化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树立鲜明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文艺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行业自律,提高演艺人员综合素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促进审美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