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党建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

大数据视域下党建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认识活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断进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和大数据的进步浪潮,党建理论研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大数据不仅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能够为党建理论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宝贵机遇。本文将从党建理论研究的事实获取、数据来源与检验效能三方面入手,分析大数据党建理论创新的三重研究思路。

持续发挥大数据在党建研究范式转型中的重要工具作用

大数据既涵盖了科学方法论,亦囊括了学科规范性。它不仅是具有巨大体量的信息体,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事实的相应尺度,而且是对客观世界的量化和记录的结果。首先,大数据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体现了实践的客观性。在大数据时代,有条件从多个维度对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把握党建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其次,大数据支持下的信息高速传递加快了实践的能动性。大数据以突破历史极限的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速度,记载着人类社会的实践轨迹;在突破人类已有认知的同时,提升研究者的认知迭代速度,为我们不断逼近真理世界提供可能。最后,大数据的预测性表达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传统科学研究更注重对历史事物的解释与理解,大数据科学则重在对人类未来世界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而这一切数据来源都建立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人的实践基础与党的建设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也是连接党建理论研究中事实与价值走向辩证统一的阶梯,而大数据就是连接这一阶梯的有效工具。因此,大数据具有毋容置疑的实践属性。

事实是知识的诞生土壤,也是我们观察、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时刻生成着的浩如烟海的非结构化数据,蕴含着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广泛事实与一般规律。在传统的党建理论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主要凭借经验总结、走访观察、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准确把握事实所蕴含的种种细节与隐含信息。大数据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方法所获取的数据类型,它突破了人的观察极限与统计限制,更真实的描绘了研究对象的原本面貌,是更接近事物真相的事实获取方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大数据研究范式将成为一种更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理解党的建设规律的一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方面,党建理论研究者需充分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趋势。另一方面,大数据已经逐渐成为我们了解国家经济发展面貌、管控潜在社会风险的重要工具。清醒认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对于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科学研判大数据在反映事物实践功能中的真实可靠性,对于提升党建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倡合理运用大数据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不是彻底拒绝理性思辨,关闭研究者对于概念和理论理解的经验通道,而是要把知识理论的发现建立在实践的大数据基础之上,运用已有的理论体系发现数据集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科学的事实获取需要党建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多渠道多角度拓展大数据党建理论创新的应用情景,不断扩大党建理论研究的大数据采集方式,持续发挥大数据在党建研究范式转型中的重要工具作用,使大数据真正成为党建理论研究实践的事实获取方式。

运用大数据拓展党建理论创新的数据收集渠道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庞大的数据来源,充分利用大数据所蕴含的丰富宝藏,堪比掌握了工业时代的石油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党建理论发展的现代化。为实现新时代党建理论的科学化、智慧化、精准化,科学利用大数据是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倡导要不断理解、运用大数据,但并不意味单纯依托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这不仅使大数据超出了其工具属性的适用范围,更存在人被物化的风险。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党建理论创新中的方法论指导地位,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把握党建理论研究中大数据范式转型的发展方向,防止研究者在庞大的数据之中迷失。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拓展党建理论创新的数据收集渠道。

一是充分挖掘党务数据资源。一方面是党务公文资源。党务公文,作为党务数据的一种常见资料,既是党的日常建设与重要精神传达的载体,也记录了大量宝贵的党建知识。我们不仅要从党务公文中分析相关关系,更要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等方式,将党务公文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揭示各个事实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实体关系识别技术抽取知识要素,利用合适的图数据库构建党务专业领域的知识图谱,实现知识层面的数据融合与集成,更大程度地释放党务数据价值,进而为探寻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与内在价值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是党员档案资源。在党员管理工作中,党员档案是最重要的原始材料证明,其在基层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党员管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党员档案见证了党员的思想成长轨迹,展现了党员的政治生活面貌。通过选择符合党员档案数据类型的关系型数据库,建立党员档案电子数据库,将更好地提升党员档案管理水平,有助于帮助基层党组织领导与党员档案管理人员针对党员入党的各个阶段,更好地考察新申请党员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与工作作风。

二是合理利用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民主生活会不仅是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的有力法宝,促使党员干部“正衣冠”、加强党性的有效途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既记载了党的日常建设的点点滴滴,也是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真实流淌。通过对会议记录的数据处理,使零散的发言记录变成结构化数据,并按照会议主题、发言等会议流程进行数据分类,最终建立会议记录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将会议记录可视化,将全部发言进行词频统计,生成可视化词云图,帮助研究者更直观了解民主生活会的整体面貌。日积月累的词云图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不同时期党内生活的关注重心与热点话题,为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与党建理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三是切实推动党建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科学素养,着重改善党员干部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大数据研究方法的掌握重在研究思维的转变,充分了解大数据自身的内在属性与联系,尝试让大数据自己“说话”。党建理论研究者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数据结构本身,关注党务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科学素养的人才培育非一日之功。通过在高校、党校、研究院所开设大数据研究方法课程,加深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理解认识与应用价值,不断拓宽大数据视域下党建理论研究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实践壁垒。在大数据分析中,要学会不拘泥于事先预设的研究目的,尝试在不作理论预设的前提下,从大数据本身挖掘其内部知识与理论,最终突破党建理论发展的传统数据获取来源,实现党建理论创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