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勃:北京春节习俗与春节的文化内涵(2)

二、北京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风土民情有所不同。北京人过春节,既有和其他地方相似的方面,也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尤其是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的春节习俗更具特殊性。

总体上讲,北京的春节习俗既有不变的地方,比如节日时间,也有随着时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地方。熊梦祥的《析津志》记载,北京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一直到燕九节。清代,北京有“一入腊月就是年”的说法,春节以封印、开印为时间节点放很长时间的假。封印通常在腊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由钦天监择吉确定,自此学生放假、戏馆封台,人们进入忙年过程,直到来年正月重新开印,生活才回归日常。开印是在新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内,同样由钦天监择吉选定。自封印至开印,清代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月,若从腊月算起长达50天左右。

1.腊八

“一入腊月就是年”这一说法也在一些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潘荣陛(清)的《帝京岁时纪胜》就讲到春节是一个消费的节日,从市场来看,人们过春节要买各种各样的节物,包括吃的、喝的、穿的、装饰品、祭品或礼品等等。比如,《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月朔,街前卖粥果者成市”。这一时期,市场上还有卖核桃、枣、栗、干菱角米等和腊八粥有关的食材的,以及纸元宝、纸花等祭品的。腊月初十开始,市场上就有卖门神、挂钱、玻璃镜、窗户眼的。钱店银号,可以兑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腊月二十外,市场上就有卖糖瓜、糖饼、竹节糕、关东糖、炒豆的,为的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腊月二十五日外,市场上就有卖脂麻秸、松柏枝、南苍术的,为的是煨岁,在除夕点燃。这些市场上的节物的出现,为我们观察过去的北京人怎么过年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从老舍先生的文字和《帝京岁时纪胜》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过年和节物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后来,不同于“一入腊月就是年”,我们更多是以腊八为过年的开端。腊八是北京人过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腊八节的起源久远,腊八喝粥是非常普遍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比如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有“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的描写。《析津志》《光绪顺天府志》分别记载了元代、清代北京人在腊八喝粥、赠粥的习俗,这一传统现在依然延续。腊八还有一件值得一说的事,就是藏冰。《诗经》里有“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说法,“凌阴”就是冰窖,把冰取下来、切割好、放到专门的地方就是藏冰。《周礼》记载了冬季藏冰、夏季颁冰,以及专门负责藏冰的“凌人”。现在的雪池胡同就保存有一个明代的雪池冰窖,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大约能藏2500立方米的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2.祭灶

腊八之后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小年,北京人过小年的时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比如明代是腊月二十四,后来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的重要习俗活动就是祭灶,民以食为天,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五祀之一。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关于用黄羊祭灶的记载,可见春节习俗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后世祭灶的主要用品变成了糖,比如《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意在让灶神甜甜嘴,上天言好事。这种仪式也从侧面警示了民众要注意个人的言行、要向善。

当下,这种祭灶的习俗虽然式微,但还偶有传承,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市顺义区张庄镇的灶王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好几届,让我们还能够切实了解到北京的祭灶文化。

3.忙年

其实,春节是以除夕作为分界线的,除夕之前要辞旧、为新年做准备,除夕之后是迎新纳福。从祭灶之后,北京人就开始进入到忙年的节奏,为新年做准备,比如打扫祠堂、庭院,为喜庆、驱邪要做很多装饰等等。人们在这一时间段里买很多节物、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叫忙年。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油儿走;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我们可以从这首北京童谣中体会过去北京人忙年的节奏。磨豆腐、炖猪肉、杀公鸡、油儿走,对应的是要准备丰盛的食物,而且是有吉祥寓意的,比如豆腐谐音“都褔”、鸡谐音“吉”等等。春节是重要的社交时间,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非常多,这也是要准备丰盛食物的原因。洗邋遢就是沐浴,过去的北京人居住条件、卫生条件不比现在,一年洗不了多少次澡,所以为了用干净的身体祭祖、过年就必须要洗邋遢。

在忙年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春联、桃符。挂桃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普遍地张贴春联则是明代以后传承下来的习俗。据说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春联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进入腊月之后,文人墨客会在市场上摆摊书写春联,人们在祭灶之后将春联挂出来,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