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肩负起大国工程的新时代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肩负起大国工程的新时代使命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届任职以来的履职情况。 

苏权科:任职以来,我积极为国家发展、为人民幸福献智献策。前四年本人共提交提案16件,其中《关于对超大型工程前期工作提前单独立项的提案》获得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积极回应,《关于创建质量文化生态,助力质量强国目标的提案》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肯定并大部分落实。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政协调研、专题协商会、主题座谈会、联组会,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以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交通行业和区域进步发展等进行主题发言。

记者:港珠澳大桥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就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建造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标志着中国超级跨海工程在技术、装备、管理等多个领域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其深远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跨海桥梁建造生产方式变革,大型土木工程工业化生产方式得以实现。简单来讲,就是把桥梁和隧道在工厂生产好,运到现场在海上拼装、在海底对接。这种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生产模式促进了行业技术升级换代,中国桥梁隧道建造技术领先世界。二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我们研究形成了63本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专利,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一流标准对标,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中国桥梁制造走出国门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这些标准正在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三是推动基础设施智慧化运维新发展。运营好、维护好港珠澳大桥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阶段,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卫星测量、数字孪生等技术,借助无人机、水上水下机器人、智能监测车等装备,通过更科学、更精准的智慧化运维来推动基础设施降本增效、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让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记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请您结合实际,谈谈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有效支撑? 

苏权科: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客观而言,我国在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亟待突破,要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就工作实际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解决好大型科研装备“卡脖子”问题。科研装备自主创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手段,关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建。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大部分工业设计软件、实验工具软件等均来自国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技术发展,亟待突破。二是要夯实长期研究的数据积累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在建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作为国家在交通运输领域布局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逐步构建了跨海集群设施结构安全和长期性能观测技术体系,以求用具有推广价值的基础数据为我国跨海集群工程建造和运维关键技术进步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三是要加快交叉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构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更好地适应科技专业化和综合化、交叉性和融合性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