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汪三贵: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3)

第二,生态宜居。脱贫攻坚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一是易地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布局规划、搬迁户社会融入、习惯改变、后续扶持生计问题做了一系列重大的探索和尝试,搬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搬迁方式、土地的处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等都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验借鉴。二是危房改造,脱贫攻坚解决了危房问题,乡村振兴将转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政策重点将转向农村闲置危旧房拆除、村庄合并、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以及农村旱厕改造等生态和环境宜居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也有利于产业发展。一是乡村旅游,好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二是“碳交易”,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的重大战略,未来农村的“固碳”作用都能够通过“碳交易”产生经济收益。

第三,教育保障。脱贫攻坚主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人口的辍学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控辍保学,防止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因贫困、厌学、上学不便等原因辍学。这些措施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阶段用于非贫困人口,也可以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从而提高整个农村地区各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和高中教育入学率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实行12年免费教育。

乡村振兴阶段仅关注适龄儿童辍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质量问题将成为更重要的议题,也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创新性的政策和方式加以解决。农村的教育质量低的关键是缺少优秀教师,未来怎么在农村培养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显然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医疗保障。脱贫攻坚阶段主要关注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重点是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政策措施包括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的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和政策性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的报销比例,慢性病补助和签约服务,大病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优惠政策。

乡村振兴阶段,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都可以保留,部分政策可以扩展到全体农村居民,变成普惠性政策;以贫困人口大病、长期慢性病保障制度为蓝本,加速建立全民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救助体系,但要防止部分地区出现对贫困人口过度保障和过度医疗等问题的发生,保障水平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医疗卫生部门要重视培养乡村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生,推进县乡村医共体建设和远程医疗的普及,大幅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第五,乡风文明。脱贫攻坚期间各地“志智双扶”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期间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具体来讲,有“道德银行”,贫困户做好事可以在“道德银行”里面积分,积分可以换东西;有“红黑榜”,做得好的上红榜,做得不好的上黑榜;设置帮扶负责人激励贫困户参与“干中学”,提高劳动技能。这些激发内生动力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并运用于乡村振兴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范壁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