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伟大飞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在这十年中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科学指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生不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使得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通信、就业、看病、上学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通硬化路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9.6%、通动力电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9.3%、通宽带互联网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9.6%,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明显;至少有一所县级公立医院的县占比达到99.8%,所有乡镇有卫生院的行政村占比为99.8%、有卫生室或联合设置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为96.3%,医疗卫生设施与服务得到改善;有小学(教学点)的行政村占比为47.7%、有小学的乡镇占比达到98.5%,有初中的乡镇占比达到70.3%、有初中的县占比达到100%;有公共图书馆的县、有综合文化站的乡镇、有图书室或文化站的行政村占比均在98%以上,教育文化设施与服务显著改善,教育公平性得到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改善,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能力。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的实施,不仅带来了产业、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就业,也提高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改善了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开展精准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几乎都是“空白村”发展到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快速成长。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为群众干实事、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贫困群众奔小康信心更足。

(四)为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

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智慧和人民群众实践,探索了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为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借鉴。

三、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2021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2.79万亿元,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44%,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2021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上,中国再次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于2019年首次登顶以来,连续第三年蝉联榜首。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载人深潜、北斗通讯,以及量子通讯、干细胞、脑科学等战略高科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和重要原创新突破,在金属纳米材料、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第三代核电装置、复兴号高速列车、杂交水稻、海水稻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大型客机C919顺利试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

(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

我国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布局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解决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初步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科研体系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加快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强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