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伟大飞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在这十年中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科学指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生不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

(五)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凸显

我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经达到了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了74.7%。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也不断发展创新,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了38.8%和29.6%。企业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作用非常明显,产业竞争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重大技术突破和科研攻关为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复兴号高速动车、特高压输电、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确立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重大区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扶持力度。我国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区域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新型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2012-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5.0%提高到46.7%。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稳步推进,特色小镇规范有序发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接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顶层设计不断向纵深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稳妥有序进行,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展开,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廊”“两点”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顺利开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局面,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一批流域治理和生态环保修复重大工程谋划实施。

(三)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采取新举措、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通达均衡程度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胜利完成

我国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2021年,全国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4.9%,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比例为1.2%,长江流域水质优良国控断面比例为97.1%,干流水质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黄河干流全线达到III类水质,90%以上的断面达到II类以上水质;长江经济带1064家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21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基本实现。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森林蓄积量超过17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23.0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草原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海岸线整治修复全面展开,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

(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2.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较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25.5%,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显著成效。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9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5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8.2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55立方米。与2020年相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5.8%和7.1%。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完善

制定《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多部生态环保法律,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等生态文明基础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

六、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突出问题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破除,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宏观经济治理加快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一)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完善。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初步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精准拆弹”,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截至2022年7月4日,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实施至今成效显著。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负面清单不断缩减。从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全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截止202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中国的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更低于其它主要新兴经济体。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实现了与世界的共赢。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