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日就月将,踵事增华,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1年的光辉历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巨变中筚路蓝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变局中积极进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不负历史的重托,也始终立于时代的前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奏出中国历史新篇,改写了世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这既缘于百年如一日的砥砺深耕,也与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的历史自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历史自觉,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判、对历史发展前景的主动推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是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峥嵘岁月,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扭转极为不利的局面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展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中的历史自觉包含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脚踏中国大地的历史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关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时曾谈到,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可他却认为,“精神”才是世界历史各大事变的推动者,世界历史不过是“世界精神”的外化。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在实践中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程,科学而雄辩地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新的地理发现、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是推动从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历史洪流的背后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举例论证了他们的这一思想,“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当中国从“天下秩序”中惊醒,面临的不仅是内部“社会组织结构、物质生产方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改变的冲击,更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掠夺与帝国主义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着救亡图存、挽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的历史使命。

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在世界历史大势中把握中国之未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即辨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而经过大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血与火的考验,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形成了更为清醒的认知。在彼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中,中国“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他们共同维护着不平等的国际国内政治秩序,构成了一张掠夺和压迫之网,束缚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历史大势和特定的国情,决定着中国若想突围,就必然在尖锐的冲突中走上革命道路。国际国内矛盾的复杂性,则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的复杂困难环境中对中国现实的审慎研判,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中国场景下的灵活运用。在那个迷茫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摸索,试图找出救国良策,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世界历史洪流中客观冷静审视不平等的政治秩序,选择作为不平等世界的“改造者”而抛头颅洒热血,终为中国缔造更光明的未来。他们展示出的是那个时代稀缺的、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高度历史自觉,也真正在世界历史大势中为中国找寻到了革新的火种及前行的契机。

脚踏中国大地的历史意识

20世纪,后发国家陷于一种普遍性的困境之中。传统秩序坍塌,国家权力被列强、军阀、豪强等把控,人民遭受重重盘剥而苦难深重。一国要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必须认清这一世界历史大势,并冲破那些强大的“掠夺之网”。当然,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性结构中突围,是极其困难的过程。历史事实也表明,不少国家至今仍困于重重“掠夺之网”而无法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下,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这个现代结构”已形成系统深刻的清醒认知。他们还在实践中进一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向了“中国革命之的”,以脚踏中国大地的历史意识,认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中国的实践中解决中国的问题,在中国的场景中勾画中国的政治蓝图。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索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提供了“全面的历史方法”,但研究中国却需“以中国做中心”。所谓“以中国做中心”,即要了解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的特点,“坐在中国身上”来研究世界。因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也就无法在外部复杂情势中作出科学研判。

延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这些历史文献,以恢弘气度、独到眼光,既在历史长周期和世界大格局中阐明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地上具体革命实践进行系统反思和精炼总结,从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生动活泼、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哲学、政党和国家理论及革命战略。

中国共产党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还需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尤其是路线政策的发展。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提出要用“古今中外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路线和政策”。

对党的历史的深入研究,则又使得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历史自觉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之中,历史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事求是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全党更加团结紧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党上下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脚踏中国大地,在历史的进程中求索最优路线,面向变动的世界采取有力行动。也正是以这种脚踏中国大地的历史意识,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出色回答了如何在世界历史洪流中建设中国政治新秩序的问题,科学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的革命建国方略,开辟出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新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关怀

在中国命运风雨飘摇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进一步明确了革命目标与行动策略,依靠脚踏中国大地的历史意识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建国方略。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关怀,则使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担纲者,凝聚了赢得革命、缔造中国光明前景的伟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这是一种站在底层大众而非上层精英的立场上看待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关怀。人民史观是以人民为历史主体、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之根本动力的历史观。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人民和人民的活动,才构成了国家;中国政党政策的好与坏,要看是解放抑或束缚中国人民,解放还是束缚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只有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积贫积弱的国家才能战胜外来侵略者、冲出“掠夺之网”,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

因此,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现代中国,行动的目标是为了中国人民,行动的力量也来自于中国人民。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小学生”、群众的“服务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唤醒和联合占百分之九十的人民,与侵略者和占百分之十的压迫者展开斗争。

回看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可以发现这是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队伍——对世界大势有清醒认知,对中国前景有明确规划,服务人民、唤醒人民,打破那些紧紧桎梏着中国的网,给人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正是这么一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先锋队,领导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的时间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成长,不难发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复杂历史进程的考验中,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具备了在理论和现实上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力量,更把党性和历史自觉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只有这样清醒果敢、浴血奋战的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世界中突围;也只有这个坚忍不拔、胸怀人民的党,才能勇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发现成功的经验,带领中国人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历史关节点作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④《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