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彰显使命担当

示范引领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彰显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北京需要从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高度,搭梁立柱、守正创新,夯实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担当。

一、培根铸魂 夯实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基

(一)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把牢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正确方向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文化观,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恢宏历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在历史发展中依靠不断自省最终演化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正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把牢的正确方向。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是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切实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市民的情感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建设好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需要继续秉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弘扬和发展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大国首都文化。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提法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赋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拓展载体和传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文化辐射力和感召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才能不断繁荣发展。我们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必须以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样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评判标准,用好用足北京本地“城”的文化资源,以首善标准“育新人”“兴文化”,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搭梁立柱 统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了文化体制的“梁”和“柱”。其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突出方向引领,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更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即: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上述政策文件和规划是新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引。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根本路径。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践中,一是明确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二是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的“两区”建设目标引领前进方向,贯穿到未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积极在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产品质量方面发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为支撑的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使北京成为流淌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之城”;同时加快“文化商圈”实施计划,打造全球知名的文化商业新地标;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运用各种现代化治理的文化建设举措引领社会效益优先的文化事业和市场,提升国民教育、创建精神文明、传播文化产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守正创新 基于“四种文化”完善构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格局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首都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四种文化”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新时代,弘扬和发展首都文化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要义,对北京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一)培育古都文化“根”的作用,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在长期作为都城的历史中形成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器物、制度和精神等文化形式,包括以紫禁城、颐和园和天坛等建筑为代表的皇家宫殿、坛庙园林,在悠久历史中积淀的典章、规范、礼仪等制度遗存,以及长期作为都城形成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厚重大气、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古都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和传承,已融入首都文化建设的血液,是首都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源泉。新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仅要将古都文化保护好、利用好,更要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发掘好、阐释好古都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将古都文化蕴涵的恢宏壮丽的帝京气象、灿然荟萃的文物古迹、厚德载物的包容气度,融入万国之表的首善追求之中。

(二)赓续红色文化“魂”的力量,彰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深厚情怀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地、新中国建设的政治中心,北京亲历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孕育建党、伟大抗战、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较于其他地区,北京的红色文化丰富且厚重,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承载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完整历史。北京的红色文化,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全局性,在党和国家整体的红色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程度上的全局性的作用;对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典型、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新时代弘扬北京红色文化,要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用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用红色资源凝聚奋斗力量,用红色传统滋养时代新人,厚植首都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发挥京味文化“特”的意蕴,塑造和谐宜居的城市人文品格

京味文化是代表北京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文化价值。无论是京胡、大鼓、京剧等京韵文化艺术元素,还是豌豆黄儿、豆汁儿、爆肚、炒肝儿等特色京味小吃,又或是六必居、同仁堂、全聚德、荣宝斋等老字号商家,以及老北京胡同里的烟火气、独具特色的北京话,都蕴含着生动气韵、返璞归真的“京味儿”文化,是北京人和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诚如学者赵园所言:“‘京味’是由人与城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因此,新时代京味文化的价值实现要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实施不断深入融合,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取向不断合流并进,迸发出京味新的生命力与文化前景,塑造和谐宜居的城市人文品格。

(四)营造创新文化“新”的氛围,引领全民族蓬勃发展的创新风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是创新风气、创新思维渗透到包括文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并凝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为一种全民族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意识。作为大国首都,北京在创新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型企业众多,在吸引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优势;首都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为创新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以,新时代首都北京要积极涵养敢于开拓、奋勇争先的创新基因,弘扬勇于创造、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孕育人人出彩的创新机会,让勇于创新成为风尚、支持创新形成氛围,不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赵玉宏,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传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