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需要牢牢把握的五重维度

高等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需要牢牢把握的五重维度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9月20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在新时代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今天,需要进一步深入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切实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服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大局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五重维度。

一、深入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发芽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国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确立了新的历史定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正面临着历史性变化,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客观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全面到来并逐渐走向纵深发展,给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数量、规模、质量、布局、层次、教育公平正义与区域均衡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党和国家做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擘画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蓝图,强调我国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增强质量意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这是党和国家在高瞻远瞩、积极谋划、科学布局之下,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出现的办学结构、规模、效益、水平等问题作出的及时回应和科学应对。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聚焦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和引擎;在中观层面,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微观层面,注重学习者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高质量,培养出数量众多、层次分明且各有特色的人才。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需要高等教育系统整体自上而下准确把握和理性认识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围绕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着力点,用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赋能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当前,对于广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要求,最为迫切的是要正确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认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认识教育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既包括办学主体和机构的区域布局、层次类型等宏观结构体系,也包括高校和学校所在区域社会、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外部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体系等在内的中观结构体系,更包括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等微观结构体系。实事求是讲,这些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院系领导集体,切实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从外延、内涵、具体工作措施和切入点、突破口等方面全面落实,让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各级行政部门的各种红头文件里、各级领导讲话中和大会发言中走出来,真正走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一线、走进学校内部治理实际、走入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对于高校办学机构、办学集体或个人而言,要认真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方位,就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国情和学校校情以及学生学情实际,开发设计和模拟测算出在校生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综合社会效益、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和品牌,以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口碑等因素在内的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函数,自觉将学校的学科专业实际、师资队伍状况以及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和结构等因素纳入高质量对外开放发展格局中,深入研究学校教育自身和所在区域的内循环系统。以及跻身富有影响的代表性国际组织机构,研究参与国际事务治理的机会和能力、扮演的角色和影响等国际大循环,研究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关联交互、相互影响等,最终准确求取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擘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确保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坚决守住教育质量底线不放松不动摇

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了科学缜密的顶层设计,擘画了教育“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和引领世界”的宏伟蓝图。新时代的今天,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宽广、途径更加多元、影响更加深远。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切实推动和保证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包括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广大高校正确认识和理解、贯彻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含义,树立正确的教育对外开放质量观念,将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纳入内涵式发展范畴来通盘考虑。

对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和监管部门而言,要强化质量优先的教育对外开放意识观念,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结合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加快修改和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办学的考核与评价评估指标体系,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要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围绕大学的主要职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等关键着力点,树立鲜明的效果导向,用好评估考核这个“指挥棒”。鼓励和引导高校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的一流院校联盟、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更多面向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外院校交流平台,借助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的甄别遴选和推荐联系,服务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更好更稳地“走出去与引进来”,协助国内高校“找准合作办学伙伴”,推动高校和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和人才联合培养等实质性合作,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教育内部治理经验互鉴。

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无论是对国外合作兄弟院校还是国际学生规模,也无论是外籍教职员工还是科研合作项目,都不应再简单地以数量论英雄,以规模取胜,而是需要各办学机构真正转换教育对外开放办学的思维和思路,加快向着“注重质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强调实效”的方向转型、转轨。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借助自身拥有的丰富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合作,克服中外合作办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本位主义,下大力气动真功夫解决教育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把精力放在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上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正确看待和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发展路径和目标日益多样化的客观特征,切实加快包括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理念、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在内的多样化、系统化改革,鼓励各办学单位发挥优势特色,实现特色发展。把发展重点体现在一级学科方向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按照教育规律设置一级学科,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设置本科培养大类专业;重中之重做好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支持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建立并完善长期稳定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一味追求合作院校和国际留学生的数量规模到强调办学水平、合作实效以及影响力和辐射半径,从国内高校将国际教育资源“拿来主义”似的“单向引进”到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经验、治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耦合共振”实现共享共赢,从选派学生到境外短期交流交换到教师交流互访互派和长期互驻,从课程远程共享共建到学分互认、科研国际合作,形成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更重实效的大好局面。

三、加快构筑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育对外开放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不跑偏、不走样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改革教育评价为有力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在合作办学理念与模式、人才培养方式、课程教材建设、内部治理体制机制、质量保障以及评价和学位认证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增强高等教育有效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四为服务”功能,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广大高校要加快更新教育发展理念,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探索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夯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从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肩负的责任使命而言,教育对外开放既要兼顾更好服务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海外留学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现实要求,更要着眼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质量标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抓铁留痕”的决心,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着力破除影响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惯性思维和求稳的消极思维和懒惰情绪,以“在地国际化”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共生的辐射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以及海外留学教育朝着“重实效、重质量”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外合作办学结构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推进和落实步伐,以学校品牌、教育质量、声誉口碑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为办学最高追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相关业务的“放管服”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完善和优化改革高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国际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以及国际研修生的签证、创业、就业、实习、学位认证等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留学生招录层面上而言,贯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是需要转变“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维定势和“数量规模至上”的错位工作理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引进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教师的初衷在于丰富师资队伍组成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经验,以及课程、教材内容等结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实际进行引进,学习借鉴并不断转化吸收。然而,在论学历“洋”出身等错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盲目追求海外留学学习和教育以及工作背景,形成了追求海外留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的怪象,甚至出现网络上曝光的不出国门而拿到海外学位的“函授留学生”。国际留学生的招录也成了满足和迎合各种排行榜以及国际化办学评估指标要求的硬性指标,更多的是考虑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而缺少对于留学生的来源地、就读的学科专业、学位层次类型、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自费和公费的比例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国际留学生的发展陷入片面注重数量规模,某些国家地区学生规模膨胀等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毫无疑问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亟需积极探寻和创新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新路径,勇于从困难中寻找机遇,化阻力为动力,不被疫情所带来的重重政策性、制度性、机制性因素束缚住手脚。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借助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四新”建设的大好契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进一步提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钻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素养等要求,修订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有效解决战略性、制约性、瓶颈性的“卡脖子问题”。

与此同时,要发挥高校自身学科和人力智力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实施包括海外学分课程、海外名校办分校、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课程共享等在内的“在地国际化”对外开放办学方案,更加自信地坚持和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为教育强国战略建设汲取更加丰富的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在守正创新过程中更加坚定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为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四、引导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现个人学业发展和国家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体系的核心关键。必须科学设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而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注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劲动力,稳步提高全民族素质、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持。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层面上要不断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加强出国留学教育质量预警、分级认证和科学严格的监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学分互任和学位互授,充分保障出国留学就读一流高校、跟随一流大师、到一流学科专业学习深造,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让广大留学归国人员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用自己在海外高校学习到的先进知识技术,更好服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释放同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的活力与创造力,激发重点学科、专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激发优势学科、优质专业反哺对外开放的潜力,提升高校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效赋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高校把国际上一流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治学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内部治理的全过程。

进入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阶段。一方面发展方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另一方面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模式转变,治理方式从学习借鉴向自主创新转变,亟需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高质量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体系建设,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素质,通过严格把关和竞争性遴选,选派到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师从世界一流大师。选派工作既要达到优中选优,更要强化选派工作的“辐射”引领作用和“反哺学科建设”,从而实现选派一个成熟一个,选派一批带动一群,帮助院校“练好内功”为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五、激活强化教育监管部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意识,做到海外留学教育质量“守土有责”

实事求是而言,对照新时代国家面临的国内国际新形势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需进一步扩大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给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更需进一步提升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过程而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观上暴露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项甚至政策监管的盲区。譬如,对于留学人员的学历学位质量认定标准问题,对于在线课程导致的出国留学质量不稳定、无保障等问题,留学中介的有效监管问题,外方合作院校打擦边球违规办学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将会引发社会公众对于教育对外开放质量的高度普遍关注,从而引发社会舆论甚至成为重大舆情事件,还将严重影响甚至降低党和国家的形象。

党中央不断健全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包括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以及全国各高校间的对外开放办学协调联动机制,综合考虑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国际学生课程学习、论文质量、同行评议以及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的口碑等因素,试点实施富有争议或者受到预警的海外院校学位论文的专业审查工作,根据学位论文评价状况推行海外学位的分级认证制度,加大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力度,强化驻外使领馆教育处、外方教育主管部门、国(境)外合作院校、公众主流媒体舆情、留学归国人员群体组织间以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等部门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利用教育大数据在内的技术手段加强教育涉外监管的智力技术支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海外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焦点问题的信访举报和监督受理等信息公开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注和关心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海外留学教育质量,有效防范化解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保障风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很好地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精准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妥善处理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关系,妥善处理好教育对外开放的速度、规模、质量与公平、正义和社会综合效益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中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更高目标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办事,这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行稳致远、取得实际成效的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为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高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按规律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对外开放的制度、机制、实践和理念、现实等诸多因素,从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现象中洞察把握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教与学关系变革等新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和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通过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高等教育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促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