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绿色思政教育水平

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绿色思政教育水平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飞跃,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高校作为其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理念教育。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基本的问题意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这意味着没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存活,与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而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因此历史记载应当从人类生活的自然基础及其因人类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出发。在高校绿色教育中,也应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绿色发展理念。

正确对待历史上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们要梳理中国历史上相关的环保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上的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环境保护思想和丰富的行动。早在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便提出许多环境保护理念,讲求顺应节令、以时禁发、取用有度。荀子曾言:“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并且诸子常常把合理利用和积极保护山林川泽生物资源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进行论说。孟子建议梁惠王实行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环保甚至成为制度,“商鞅变法”推行“壹山泽”,秦朝因之而“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东晋颁布“占山格”,将私占山泽合法化。

过去我们经常自豪于古代就有如此之多的环保思想和行动,很少将其放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思考来由和真实含义。古代这些环保言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的客观现实。樵采仍是贵族、普通民众的奢侈品、生计来源,随着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稀少,统治者才会制定严苛的封禁山林法令,限制私自采伐。诸子论说生物保护,主要也是从国家层面着眼,基于王道、王政考量,而且这些理念在实际执行方面也是值得思量的,思想与行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距离。

对此,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层生命意识,包括生命至上精神和生命共同体意识,但是不必过多演绎,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要看落在实处的行动。

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高校作为基础环节,我们要从思想、实践层面讲授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思想上高屋建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进程中,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上用心用力。进入新时代,传统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代价巨大,生产消费等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科技创新不足,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必然要求转型。实现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党中央的强力推进下,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成就。近两年供给侧改革让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好转,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带动整个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逐渐从中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教育也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虽然高校绿色理念教育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实用对策和技术,但可以为全面理性地认识绿色发展问题提供历史纵深感和思想黏合剂。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从问题意识、过去、现在、未来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绿色发展理念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看清过去环境保护理念、现在绿色发展理念的由来和本质,正确认识中国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本文为2021年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课题〈MYJYC2021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